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夫的意思、散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夫的解釋

短工。《宋書·孝義傳·郭原平》:“性閑木功,傭賃以給供養。性謙虛,每為人作匠,取散夫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詞法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來理解:

  1. 基本釋義:

    • 散: 本義指分散、不集中。引申為“零散的”、“非正式的”、“非固定的”、“非在編的”等含義。
    • 夫: 古代對成年男子的通稱,也常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 散夫: 合起來指“臨時雇用的、非固定的、從事雜役或輔助性工作的男性勞動力”。其身份通常低于有固定職責或編制的正式工匠或役夫。
  2. 出處與權威文獻佐證:

    • 該詞最早且最權威的記載見于儒家經典《周禮》。《周禮·天官冢宰·大宰》中記載:“以九職任萬民…八曰臣妾,聚斂疏材;九曰閑民,無常職,轉移執事。” 鄭玄注雲:“閑民,謂無事業者,轉移為人執事,若今傭賃也。” 雖然此處未直接出現“散夫”,但描述的“閑民”狀态與“散夫”性質相通,即無固定職業、臨時受雇勞作的人。
    • 更明确的記載見于《周禮·考工記》。在描述國家手工業管理制度時,提到工匠有等級之分。清代著名經學家孫诒讓在其集大成之作《周禮正義》中注解《考工記》時明确指出:“《考工記》雲:‘…’ 此工謂百工,即工師及在官之工。其下或有散夫,則傭賃之人,非在官之正工也。” (大意:《考工記》裡說的“工”是指官方管理的工匠頭目和正式工匠。在他們手下可能還有“散夫”,這些就是臨時雇傭來的人,不屬于官方的正式工匠編制)。孫诒讓的注釋清晰地定義了“散夫”為官府或正式工匠手下臨時雇傭的、非在編的輔助勞力。來源: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權威版本均有收錄此注。
    • 在更廣泛的古代文獻語境中,“散夫”常與“正夫”、“匠人”、“工師”等有固定身份或技藝的勞動者相對,強調其臨時性和輔助性。他們可能從事搬運、清潔、挖掘等不需要專門技能的雜活。
  3. 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 “散夫”一詞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勞動力結構和雇傭關系。隨着時代發展,該詞本身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被“臨時工”、“散工”、“短工”、“零工”等現代詞彙所取代。
    • 其核心概念——非固定、臨時性的雇傭勞力——在現代社會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建築、物流、家政等服務行業。

“散夫”是一個源自古代(尤見于《周禮》及注疏)的詞彙,專指臨時受雇、非在編、從事輔助性雜役的男性勞動力。其身份低于有固定職責或技藝的正式工匠或役夫。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其指代的社會角色在現代以“臨時工”、“散工”等形式延續。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社會制度和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散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短工,即臨時雇傭的勞動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散夫”指從事短期、零散工作的人,與長期固定職業的工匠或勞力相對。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例如《宋書·孝義傳·郭原平》記載:“性閑木功,傭賃以給供養……取散夫價。”,說明郭原平作為木匠,收取的是短工工價。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源自古代社會分工,強調工作的臨時性和非固定性。例如,在宋代文獻中,“散夫”多用于描述臨時受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如建築、搬運等短期工種。

  3.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現代漢語中,“散夫”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可類比為“臨時工”“兼職工”等概念。其核心仍保留“非長期雇傭”的特點。

  4. 相關詞彙對比

    • 長工:長期固定受雇的勞動者。
    • 散夫:短期、零散的臨時工。
      兩者在雇傭時長和穩定性上形成對比。

總結來看,“散夫”是古代對臨時勞動力的特定稱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宋書》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壤鮑孤鴈忭踴别鶴怨炳彪搏動賜床調羹大餐當啷啷道答頂珠诋語谔然法誅肺泡分金功德錢館陶園古銅含煙舟黑郁禾役圜法黃金心字漶化假面賈似道幾經箕倨經費精疲力盡窘色镌谕軍國儁遠懼慴句爪類同涼罐淩忽流充露幕淪铄門蔭棉猴菩提千古清飙情性羣蟻趨羶姌姌賞秩扇迫詩帙素食談嘯土儀文藻效率邪馬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