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代人拾鞋。比喻屈己尊人。語本《史記·留侯世家》所載 張良 為一老父于圯下取履事。 宋 劉克莊 《水龍吟》詞:“若論輩行,早陪 韓 柳 ,晚交 元 白 。老矣安能,為人取履,與人争屐。”
"取履"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屈己尊人,即放下身段、謙卑地尊重他人。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典故
該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的張良故事:張良在橋上遇到一位老人(黃石公),老人故意将鞋扔到橋下,要求張良拾取并為其穿上。張良雖身份顯貴,仍恭敬照做,最終得到老人傳授兵書。此事件被稱為“圯上取履”。
比喻意義
“取履”通過代人拾鞋的動作,象征主動降低姿态以示尊重的行為,常用來形容謙遜、隱忍或為求教而甘願受屈的态度。
文學應用
宋代劉克莊在《水龍吟》中寫道:“老矣安能,為人取履,與人争屐”,借典故表達年邁時不願再為瑣事屈尊的心境。唐代李德裕詩句“取履橋邊啼鳥換”則化用此典以詠史懷古。
提示: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可通過“圯橋進履”等成語了解相關文化背景。
《取履》 是一個成語,意指脫去鞋履。不過在現代文化中,它引申為放下功名利祿,返璞歸真的意思。
《取履》的部首是“足”,共有8個筆畫。
《取履》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養生主》:“有物混然而生,先天地生者也;自生以降,蒸成物而後生者也。取生而蒸之,蒸成而去其蓍者也。取履踐踏之而去其乘者也。”
《取履》的繁體字是「取履」。
在古代,漢字《取履》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決定放下工作上的成功,開始追求内心的真正滿足,真正做到了《取履》。
2. 投身山村的志願者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對物質財富的《取履》。
取聞、取樂、取勝、取信、取長補短。
放下名利、抛卻塵世、返璞歸真。
追求功名利祿、攀附權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