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遼東帽的意思、遼東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遼東帽的解釋

三國 魏 管甯 學行皆高,避亂 遼東 ,“常著皁帽,布襦袴”,拒絕征聘,甘守清貧。事見《三國志·魏志·管甯傳》。後以“遼東帽”指清高的節操。 宋 文天祥 《正氣歌》:“或為 遼東 帽,清操厲冰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遼東帽

“遼東帽”是中國古代典故性詞彙,特指東漢隱士管甯避居遼東時所戴的素色帽子,後成為清高隱逸、堅守節操的文化象征。其核心含義源于管甯拒絕出仕、躬耕自守的事迹,承載着儒家“安貧樂道”的精神内涵。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遼東:指漢遼東郡(今遼甯遼陽),為管甯隱居之地。
    • 帽:古代頭衣,此處特指管甯所戴的皂帽(黑色布帽),象征樸素的隱士生活。

      字面組合即“管甯在遼東所戴之帽”,後濃縮為典故詞。

  2. 深層語義

    據《三國志·魏書·管甯傳》載,管甯避亂遼東三十七年,“常著皂帽”,屢拒朝廷征召㊟。其帽被賦予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意象,如宋代王安石詩雲:“他日白衣霄漢志,暮年皂帽遼東情”(《寄張氏女弟》),即以“皂帽”喻淡泊名節㊟。


二、文化象征與典故流變

  1. 隱逸精神的符號

    管甯因不滿亂世朝政,避居遼東講學不仕。其“遼東帽”與三國徐孺子的“下陳蕃之榻”、晉代陶淵明的“漉酒巾”并稱,成為文人标榜高潔的典型意象㊟。如《幼學瓊林》載:“管甯割席,以判交遊;子夏更冠,以戒鄙陋”,強調其道德示範性。

  2. 文學中的隱喻運用

    • 正用典故:南宋文天祥《正氣歌》以“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頌揚管甯氣節,類比自身忠貞㊟。
    • 反用引申:清代顧炎武《贈孫徵君奇逢》詩“皂帽遼東客,青門漢代瓜”,借指遺民堅守氣節。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原始史料

    《三國志·管甯傳》:

    “甯常著皂帽、布襦袴……文帝即位,徵甯,遂将家屬浮海還郡。”

    (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

  2. 辭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遼東帽”:

    “指三國魏管甯隱居遼東時所戴的皂帽。後以‘遼東帽’指清高的節操。”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3. 文化史研究

    學者餘英時指出,管甯的“遼東帽”與漢末隱逸傳統結合,成為士人對抗政治污濁的精神符號(《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參考文獻來源

㊟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

㊟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

㊟ 程登吉《幼學瓊林》,嶽麓書社,2015年。

㊟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商務印書館,1936年。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 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遼東帽”是一個源自三國時期的典故,主要用來比喻清高的節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典故來源

2.象征意義

3.與其他說法的辨析

4.使用場景

“遼東帽”核心含義源于管甯的典故,代表清高節操,需注意與後世誤傳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闆瘡半腰報曉不敢不望不忘溝壑長恩禅授騁兵敕局沖盈出人下出舍從公丹青竹德幹高原谛語發電赤發現風土性植物赙送幹健高張葛屦履霜革路怪民冠蓋場昏眊警畏禁樓就第九月積羽沉舟卷雲裡程碑烈火烹油俚民吝細落荒而逃衄鋒蟠龍錢品蕲笛擒生踏伏窮魚秋懷犬夷桑井沙蒸省題詩稅邑熟記順職四照貼截銀望眼頑磚無顔色閑話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