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傳話筒 ”。1.用以提高音量的圓錐形話筒。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七:“另一個大眼睛男孩子,雙手捧着傳聲筒。” 魏鋼焰 《寶地-寶人-寶事》:“ 乳河 兩岸傳話筒呼喊着,山坡上鑼鼓喧天。”
(2).喻指隻會傳達别人的話,自己卻毫無主見的人。 巴金 《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作傳聲筒,當然比較保險,但是,你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3).猶言小廣播,謂私下傳播不該傳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五:“‘你是筒搖間的傳聲筒’, 鐘佩文 不放過她,頂了她一句,說:‘你會不曉得!’”
“傳聲筒”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指一種擴音裝置,通常由兩個紙杯或圓錐形話筒通過棉線連接而成,是中國古代發明的簡易通訊工具,被認為是電話的原型。其原理是通過振動傳遞聲波,常用于娛樂或教學場景(如幼兒園科學實驗)。
缺乏主見的傳達者
指機械複述他人觀點、缺乏獨立思考的人。例如巴金曾批評作家不應成為“傳聲筒”,否則會失去人民信任。
信息傳播媒介
可中性描述信息傳遞渠道,如新聞媒體;但貶義使用時,暗指違背客觀立場、為特定對象宣傳的工具,例如“政府傳聲筒”。
小道消息傳播者
指私下傳播不可靠信息的行為,類似“小廣播”。例如周而複小說中“筒搖間的傳聲筒”即此意。
在聲學工程中,也指專業擴音設備的話筒部件。
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定義、文學用例及曆史原型,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傳聲筒》是一個準确描述大聲傳遞和擴音功能的詞彙。它指的是一種能夠将聲音傳播并放大的裝置,通常由喇叭和麥克風組成,常用于公衆演講、廣播和表演等場合。
《傳聲筒》的部首是“立”(立字邊框)。它由13筆組成,拆分為“串”、“立”、“豎鈎”、“立”、“下”、“丨”、“丨”、“橫”、“橫”、“橫”、“橫”、“捺”。
《傳聲筒》是以聲音的傳播和放大為基礎形成的詞彙。它的繁體字為「傳聲筒」,在繁體字中的構字規律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傳聲筒」的寫法中的筒字是用「竹」代替了「豎鈎」,表示出更多與竹子相關的意象。這種寫法在古代也有一定的使用頻率。
1. 在大會上,演講人通過傳聲筒向觀衆傳遞了自己的思想。
2. 演唱會上使用的傳聲筒使得歌手的聲音更加清晰而夠遠。
組詞有:傳聲、傳播、聲響、筒子、擴音器等。
近義詞有:擴音器、傳聲器等。
反義詞可能不是很顯著,但可以考慮無聲、靜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