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雅·釋鳥》:“雉之暮子爲鷚”。 邢昺 疏:“鷚,是雉晚生之子名也”。後稱老年所生之兒為“暮子”。 宋 王明清 《揮麈馀話》卷二:“ 王仲薿 ,字 豐父 , 岐公 暮子,有風采,善詞翰,四六尤工。”
“暮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出自《爾雅·釋鳥》中的記載:“雉之暮子為鷚”,指雉(野雞)在晚年生下的幼鳥,稱為“鷚”。後引申為人類老年所生的孩子,即“暮子”。
引申含義
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父母年老時生育的子女,例如宋代王明清在《揮麈馀話》中提到“王仲薿,字豐父,岐公暮子”,意為王仲薿是父親晚年所生的兒子。
字義拆分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部分人可能将其用于姓名,寓意“晚年所得”或“珍貴的孩子”。
相關擴展
類似表達還有“老來子”“晚生子”等,均強調父母高齡生育的背景。需注意,古代社會對“暮子”可能存在特殊情感,既有“得之不易”的珍視,也可能隱含對生育年齡的隱憂。
以上信息綜合了《爾雅》經典注解、宋代實例及現代語言演變,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來源中的原文。
《暮子》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表示日落時分,也指天黑之前的黃昏時刻。
《暮子》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子,其中日表示太陽,子表示時間。它的筆畫數為11。
《暮子》是一個古代詞語,源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暮兮朝兮”,意為傍晚或黃昏的時候。繁體字為「暮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有變化,從《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古時候「暮子」的寫法為「[日/目]囗孟」。
1. 夕陽西下,暮子初臨,整個大地彌漫着一層神秘的意味。
2. 在城市的擁擠街道上,人們匆忙地趕回家,不願錯過暮子時光。
暮色、暮光、暮霭、暮靄
黃昏、傍晚、日落
拂曉、清晨、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