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滞的意思、逋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滞的解釋

(1).積壓不流通。 晉 陸雲 《答車茂安書》:“官無逋滞之穀,民無饑乏之慮。”

(2).指拖欠的賦稅。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上藉其實,俾統於 洪 ;逋滞攸除,姦訛革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滞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逋”和“滞”二字組成,需分釋其本義與合成後的引申義:

一、單字釋義

  1. 逋(bū)

    • 本義:逃亡,躲避。《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如“逋逃”(逃亡的罪人)。
    • 引申義:拖欠、拖延,如“逋租”(拖欠租稅)。《康熙字典》引《廣韻》注:“逋,懸也”,指懸而未決之事。

      來源:《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2. 滞(zhì)

    • 本義:水流不暢,引申為積壓、不流通。《說文解字》釋為“凝也”。
    • 引申義:延遲、積壓,如“滞貨”(積壓的貨物)。

      來源:《說文解字》

二、合成詞“逋滞”釋義

“逋滞”指因拖延或積壓導緻的懸而未決狀态,多用于以下兩類語境:

  1. 經濟領域:指賦稅、債務等拖欠未繳。
    • 例:《唐律疏議·戶婚》載“諸部内輸課稅之物,違期不充者,以十分論,一分笞四十……此謂‘逋滞’”。

      來源:《唐律疏議》

  2. 行政文書:指公文、案件積壓未辦。
    • 例:《宋史·職官志》提及地方官考績标準之一為“無逋滞訟牒”,即無積壓案件。

      來源:《宋史》

三、古籍用例佐證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古語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文獻或特定成語(如“逋慢滞積”)。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因拖延導緻的積壓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引用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2.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編)
  3.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撰)
  4. 《宋史》(元·脫脫等撰)
  5.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
  6.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

網絡擴展解釋

“逋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ū zh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積壓不流通
    指事物(如物資、文書等)因停滞而未能及時處理或流通。
    例句:晉代陸雲《答車茂安書》提到“官無逋滞之穀”,意為官府沒有積壓的糧食。

  2. 拖欠的賦稅
    特指未按時繳納的稅款或債務。
    例句:唐代韓愈在碑銘中寫道“逋滞攸除”,指清理積欠的賦稅。


二、單字解析


三、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語大詞典》或古文注解(如陸雲、韓愈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悲悶笨漢冰清玉潤蔔度布襪青鞋裁退草駒草鞋親儳儳城關唇裂翠蠟道號雕籠方扇放綻芬馥鳳樓琪樹拊鞠蛤精疾卦婆子顧存和節紅爐點雪舊瓶裝新酒覺劍考分控攝狂疎潰滅蠟觜咧嘴麟遊鹿藿冒處迷芒默誦牧靡俳麗平頭小樣巾頻伸強奪輕娥券外曲木幾日要如火燎原三吾僧統上氣不接下氣水引餅爍亮鐵鳥推賢晚霁妩媚歇腿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