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積壓不流通。 晉 陸雲 《答車茂安書》:“官無逋滞之穀,民無饑乏之慮。”
(2).指拖欠的賦稅。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上藉其實,俾統於 洪 ;逋滞攸除,姦訛革風。”
“逋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ū zh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積壓不流通
指事物(如物資、文書等)因停滞而未能及時處理或流通。
例句:晉代陸雲《答車茂安書》提到“官無逋滞之穀”,意為官府沒有積壓的糧食。
拖欠的賦稅
特指未按時繳納的稅款或債務。
例句:唐代韓愈在碑銘中寫道“逋滞攸除”,指清理積欠的賦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語大詞典》或古文注解(如陸雲、韓愈相關作品)。
逋滞(bū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交通流量阻塞,行駛速度緩慢或完全停止的狀況。它由“辶”和“至”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畫。
逋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封神演義》一書中,意思是指逃亡時被阻攔無法前行。後來逐漸演化為形容道路交通擁堵的現象,成為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逋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逋滞的漢字寫作「逋滯」。其中「逋」表示逃亡,「滞」表示停滞不前。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逋滞這個詞。
以下是一些關于逋滞的示例句子:
一些與逋滞相關的組詞包括:交通逋滞、道路逋滞、車輛逋滞等。
逋滞的近義詞包括:擁堵、堵塞、阻塞等。
逋滞的反義詞包括:順暢、流暢、暢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