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自取災禍,自取滅亡。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三折:“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 蒯徹 也不似那般人隨風倒舵。”《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陛下宜修德以安 吳 民,乃為上計。若強動兵甲,正猶披麻救火,必緻自6*焚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披麻救火漢語 快速查詢。
“披麻救火”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發音為pī má jiù huǒ,字面指“披着麻布去救火”,比喻因方法不當或行為冒失,反而招緻災禍。
核心比喻
麻布易燃,披麻救火會引火上身,暗指用錯誤方式處理問題,導緻自身陷入困境。例如《三國演義》中“若強動兵甲,正猶披麻救火,必緻自焚也”。
語境延伸
不僅強調“方法錯誤”,還包含“自招災禍”的後果,如元雜劇《賺蒯通》中的警示“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
多用于批評魯莽決策或無效措施,如經濟政策失誤、人際沖突處理不當等,警示需審慎行動。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典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三國演義》原文。
《披麻救火》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在面臨危急情況時,不計個人得失,毫不猶豫地奮不顧身地救助他人,幫助解決問題。
《披麻救火》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衣,它的筆畫數分别為5畫和12畫。
《披麻救火》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原文是“救火者之勇,在亟救之中取功。披麻割索,非取功也,故不亟也。”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披麻救火」。
古時候,“披麻救火”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别,仍然是以現代漢字的形式出現。沒有經過太多的變化。
1. 他在車禍現場看到一對母女身陷火中,立即披麻救火,将她們從車中救出。
2. 他用盡全部積蓄披麻救火,幫助他的朋友完成了他的夢想。
1. 披衣救火:在冬天時外面披上衣物幫助救火。
2. 不眠不休:整夜不睡覺,不休息。
3. 仗義疏財:為了幫助别人而舍棄自己的財物。
近義詞:英勇救火、臨危救人。
反義詞:見死不救、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