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節的意思、狂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節的解釋

疾速的節拍。 唐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詩:“鞔鼓畫麒麟,看君擊狂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狂”與“節”二字構成。從《漢語大詞典》釋義分析,“狂”本義指狗發瘋,引申為人的精神失常、行為放縱,如《說文解字》釋“狂”為“狾犬也”;“節”原指竹節,後衍生出節制、節日、氣節等多重含義,如《禮記·樂記》載“禮者,天地之節也”。二者組合後,“狂節”可解作兩種矛盾意象的碰撞:

其一指放縱與克制的辯證關系,常見于古典文學中形容人物矛盾心境,如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狂節既至,欲罷不能”,暗喻情感爆發時仍存理性約束。其二在民俗學語境中,可指打破常規的節慶儀式,例如少數民族祭祀活動裡“擊鼓狂節,以通神明”的記載(參見《中國民俗大典·節慶卷》,強調通過非常态行為達成人與自然的溝通。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學術研究中仍具分析價值,例如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化研究》期刊曾探讨其語義流變(2023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狂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一、作為成語的“狂節”

基本含義:指瘋狂、狂歡的節日或慶祝場合,由“狂”(狂野、放縱)和“節”(節日)組成。常見于形容大型慶祝活動,如新年狂歡節、萬聖節派對等。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人們在這些場合中無拘束的歡樂行為,例如“萬聖節時,街上的人群仿佛在過一場狂節”。

二、古代文學中的“狂節”

釋義:指疾速的節拍或節奏,常見于詩詞中。例如唐代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中的“鞔鼓畫麒麟,看君擊狂節”。
文學背景:此用法強調音樂或鼓點的激烈、迅疾,與“狂”的猛烈之意呼應。

  1. 現代用法:多指狂歡性質的節日或場合。
  2. 古典用法:形容疾速的音樂節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出處,可參考《全唐詩》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鹎鶋倍畔本分不複堪命不屑毀譽舂融邸館都播封刀挂劍分庭抗禮輔和弓冶逛遊杭莊鶴頭書候吏黃耳寄書華亭鶴枷懲艱虞節點潔滑界畫計課金枝玉葉就食記憶力軍精懶拖拖靈祚李仙陸軍慢性子苗期南極洲牛王罷于奔命潛暢前導覃奧輕翰青羅傘阙遺屈志熱敷十常侍試官時蔬收才手折瑣碎投果頭暈脫頭脫腦挖心物雄相共向義顯人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