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ords fail to convey the idea] 言詞不能準确地表達意思
他的詩是如此疏忽…如此馬虎、潦草和詞不達意
謂詞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達思想感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大凡譯技藝的書,必要是這門技藝出身的人去譯,還要 中 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個詞不達意的毛病。”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惟文筆則遠不逮。詞不達意,粗具梗概而已。”
“詞不達意”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言辭或語言表達不夠清晰、準确,導緻無法準确傳達原本的意思或情感。例如,說話者因措辭不當、邏輯混亂或詞彙匮乏,使聽者産生誤解或難以理解。
最早溯源
現代用法
如需更深入探讨該成語的語境應用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原文或語言學相關研究。
《詞不達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詞不恰當,表達不清楚,導緻對方無法理解。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說話者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由于詞語選擇不當或表達不清晰,導緻對方無法理解或誤解自己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詞不達意》可以拆分為“讠”、“言”、“心”、“心”、“止”五個部首,總共包含了17筆。
來源: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艾儒略的著作《訓俗箋注》。在這本書中,艾儒略提到:“詞不達意者,善教化之用心,則須弁辯理。”意思是說,如果言辭不清楚,就需要善于辯駁和講清楚。
繁體:《詞不達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詞不達意」。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中的《詞不達意》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來說,基本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例句:他的表達能力很差,每次說話都詞不達意,讓人很難理解他的意思。
組詞:詞意、意思、理解、表達、解釋。
近義詞:用詞不當、措辭不當、語句不清、含糊不清。
反義詞:言之有物、表達清楚、言簡意赅、言之有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