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獲索的意思、獲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獲索的解釋

西漢 末年一支北方農民起義軍的稱號。《東觀漢記·吳漢傳》:“﹝ 漢 與諸部将﹞遂鼓而進……讨 富平 、 獲索 二賊於 平原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銅馬 …… 獲索 等,各領部曲,衆合數百萬人。” 李賢 注:“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彊盛為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獲索”的漢語詞典釋義

“獲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意義指擒獲、捕獲、捉拿,特指對人或動物的追捕與緝拿。

  1. 基本釋義:擒獲捕獲

    • 該詞由“獲”(得到、擒住)和“索”(搜尋、求取)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搜尋、追捕而最終得到(擒獲)目标對象。其對象通常指人或動物,尤指需要追捕的逃犯、盜賊或野獸。
    • 例如:“官兵四處搜捕,終将逃犯獲索歸案。”(此句體現對逃犯的追捕與擒獲)
  2. 古籍溯源與用例

    • “獲索”一詞可見于古代史書典籍。例如,在記載東漢曆史的《後漢書》中,就有相關用例,描述了追捕擒拿的過程。
    • 後世一些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在編纂時廣泛收錄了此類古語詞,并引證古籍文獻加以解釋,将其釋義為“用繩索套取、緝捕”或直接解釋為“擒獲”。
  3. 辨析與關聯

    • 與現代詞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表達“抓住、捉到”之意,常用“抓獲”、“捕獲”、“擒獲”、“緝拿”等詞,“獲索”因其古語色彩和生僻性,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
    • 與“搜索”的關聯: “獲索”中的“索”字,與“搜索”、“求索”的“索”同源,都含有“尋找、探尋”的意思。但“獲索”更側重于尋找并最終“獲得”(擒獲)的結果。

“獲索”是一個古語詞,意為通過搜尋、追捕而最終擒獲或捕獲(人或動物)。它體現了古代漢語中對于追捕擒拿行為的特定表達,其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記載。現代漢語中已被更常用的“抓獲”、“捕獲”、“緝拿”等詞所取代。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獲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專有名詞(主要含義) 根據、、、多個高權威性來源,這是西漢末年北方農民起義軍的稱號。具體釋義:

  1. 基本釋義:特指公元1世紀活躍于中國北方(今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與銅馬、青犢等起義軍齊名。
  2. 曆史背景:作為新莽至東漢初年的重要起義力量,《後漢書》記載其部衆曾達數百萬,後被光武帝劉秀收編。
  3. 命名溯源:李賢注《後漢書》說明,當時起義軍多以山川地名或軍事特征命名,推測“獲索”可能與活動地域或戰術特點相關。

二、現代語言中的特殊用法 僅(中等權威性)提及作為成語的釋義:

  1. 字面組合:“獲”指獲得,“索”指尋找
  2. 引申義:通過努力探索而獲得成果
  3. 例句:如“獲索成功秘訣”“獲索工作機會”

建議注意:在曆史文獻或學術場景中,應優先采用起義軍稱號的釋義;若在文學創作或口語中遇到現代用法,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如需引用曆史相關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光武帝紀》或《東觀漢記》原始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褒禅山寶業本誼鬓髯脖領財迷心竅蒼黃翻覆參差不齊蟬翼扇弛隳忡弱抽斂儲德觸瑟大廠錫礦大提琴反樸歸真伏突改俗遷風管壁鲎帆胡話驕倨進發驚嘑控攏匡定蠟祭樂意龍醢隆空門杖明驗大效墨海黏補泥骨骈祉蜱蜉戴盆瞧見麒麟書栖宿染蒨仁獸深雠大恨拾牙慧手脖子守素説得嘴司铎聳聳湯神條桑剸犀王繭王者香玩牌僞娘下陳夏璜笑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