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 末年一支北方農民起義軍的稱號。《東觀漢記·吳漢傳》:“﹝ 漢 與諸部将﹞遂鼓而進……讨 富平 、 獲索 二賊於 平原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銅馬 …… 獲索 等,各領部曲,衆合數百萬人。” 李賢 注:“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彊盛為號。”
“獲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專有名詞(主要含義) 根據、、、多個高權威性來源,這是西漢末年北方農民起義軍的稱號。具體釋義:
二、現代語言中的特殊用法 僅(中等權威性)提及作為成語的釋義:
建議注意:在曆史文獻或學術場景中,應優先采用起義軍稱號的釋義;若在文學創作或口語中遇到現代用法,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如需引用曆史相關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光武帝紀》或《東觀漢記》原始記載。
獲索(huò suǒ)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搜索、尋找。此詞通常用來形容尋找信息、答案或解決方法的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的編碼系統,獲索的部首是“⺾”(草字頭),總共包含10畫。
獲索一詞常被用于現代漢語中,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一個确切的出處。它可能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合而成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獲索的繁體形式是「獲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結構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獲索這個詞,其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情況目前并不确定。
1. 他在圖書館中獲索了關于古代藝術的研究資料。
2.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很容易獲索到他們需要的信息。
3. 她花了很多時間獲索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
組詞:搜索、搜尋、探索、查詢。
近義詞:尋找、追尋、查找、發掘。
反義詞:得到、獲得、找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