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前啟後。 宋 嶽飛 《題許虎侯像》:“至德顯忠,繩先啟後。”參見“ 承前啟後 ”。
“繩先啟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辟道路,與“承前啟後”同義。其中:
出自宋代嶽飛《題許虎侯像》的題詞:“至德顯忠,繩先啟後”,表達對前人德行的尊崇,并強調延續傳統、開拓未來的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來源。
《繩先啟後》是一個成語,意為先去掉繩子上端的繩頭,然後再解開下端的結。此成語用來比喻解決問題或處理事務時,從最關鍵、最基礎的地方着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繩先啟後》這個成語包含了兩個部首:纟(纟是繩的部首)和口(口是啟的部首)。繩字的五筆部首是纟、缶、纟、缶、厶。
《繩先啟後》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尚書大傳·洪範》。古代漢字的繁體字通常寫作「繩先啟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寫作「繩先啟後」的「繩」字去掉了「纟」偏旁,「先」字的上部是寫作「單」的繁體,「啟」字的發音與「起」相近,因此寫作「單」和「起」的組合。
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總是繩先啟後,先從基礎工作做起,然後逐步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以「繩」字為基礎的組詞有:繩索、繩結、繩命、繩織等。
與《繩先啟後》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與《繩先啟後》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應付了事、不得要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