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比喻及時利用有利時機、條件,迅速做好工作
比喻做事抓住有利時機或條件,加速進行。 劉波泳 《秦川兒女》第二部第三三章:“趁熱打鐵,臨時支部建立後的頭一次支部會,咱接着就開,讨論以後的鬥争咋樣進行。” 楊纖如 《傘》第九章:“ 吉亮 看他瑟瑟縮縮的樣子,以為被他唬住了,說過一些閑話之後,就想趁勢急追,趁熱打鐵,提出了經費房屋問題。” 陸地 《美麗的南方》二八:“要幹就趁熱打鐵,明天就開大會。”
以下是對成語“趁熱打鐵”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
比喻抓住有利時機或條件,及時行動,避免錯失機會。這一比喻源自鐵匠鍛造時需在鐵燒紅時快速敲打成型,強調行動需果斷迅速。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李自成》原著。
《趁熱打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事情出現或達到最佳時機時加以處理或行動,以便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趁熱打鐵》的拆分部首為“辵”和“钅”,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3和11。
《趁熱打鐵》最早出現于北宋詩人蘇轼的《石鐘山記二○五言》中:“石鐘山東南,幾點翠雲船。教君黃卷上,峨峨響夜船。趁熱打鐵人,堅絕唯生前。適之矣乎。”此後,這個成語經過演變和廣泛使用,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繁體字為「趁熱打鐵」。
古代寫作風格的《趁熱打鐵》裡,專指趁熱時加工鐵器。
1. 你最好趁熱打鐵,在思路還清晰的時候寫完這篇論文。
2. 商家們試圖趁熱打鐵,推出各種促銷活動,以吸引更多的顧客。
1. 趁機:利用機會。
2. 趁勢:利用形勢的發展或變化。
3. 趁火打劫:借火災為幌子進行搶劫。
利機、乘機、搶機、趁虛
錯過最佳時機、停牌不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