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際共管的意思、國際共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際共管的解釋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共同統治或管理某一地區、國家或某一國家的部分領土。簡稱共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際共管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依據國際條約或協定,對某一特定領土、城市或地區實行共同管轄和治理的特殊政治安排。其核心特征是由多國聯合行使主權,而非單一國家獨立管理。

核心釋義與特征

  1. 共同主權行使

    相關國家通過協商建立聯合管理機構,對目标區域的政治、經濟或行政事務實施集體決策與管理,本質上是對主權的特殊分割或讓渡。例如,曆史上摩洛哥的丹吉爾曾由英、法、西等國共管(1923-1956),形成多國共治的“國際區”。

  2. 條約法律基礎

    共管關系需以國際條約或協定為法律依據,明确各參與國的權利與義務。例如《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薩爾礦區由國際聯盟共管15年(1920-1935),其治理權歸屬國聯而非單一國家。

  3. 適用場景

    通常適用于主權存在争議的戰略要地、資源區或非自治領土,旨在避免沖突或實現過渡治理。當代案例包括耶路撒冷部分區域的多國協商提案,但尚未形成正式共管機制。

權威參考依據

注:因當前可驗證的權威線上詞典來源暫缺,建議補充參考《聯合國憲章》關于托管制度的相關條款(如第75-85條)及國際法院相關判例,以深化法律依據的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國際共管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共同統治或管理某一地區、國家或某國部分領土的行為,通常作為列強争奪後的妥協手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國際共管(簡稱共管)是國際關系中一種特殊的主權限制形式,主要表現為多個國家對同一領土或區域共同行使統治權。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神聖羅馬帝國末期,現代意義則與殖民擴張密切相關。

2. 曆史背景與典型案例

3. 現代意義與争議
國際共管常被視為帝國主義國家争奪利益的産物,例如孫中山曾批判列強試圖通過共管控制中國。現代國際法雖未完全否定共管,但更強調主權平等原則,此類實踐已大幅減少。

4. 相關延伸
該概念有時也用于描述國際事務合作管理,但需注意與“聯合國托管”等機制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依據,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法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虣阚本家兒碧簡長惡不悛黐黏斥問串貫摧戕村情導氣對味對言多項式爾時非凡俘斬挂屏梏掠海上逐臭河東飯紅撲撲間伐桀虐金鼓舊生擊征舉眼無親扛舁空責口言廉穢料次列從梨花夢龍輀麥須門下坊拿架子平走慢步阮琴銳進三申傷緒飾辭束手旁觀贖死肆慢挑剔通前至後通淵頭家退色屠門嚼脫解問塗文廕無腆香印小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