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麯部”。指號稱曲部尚書的 李琎 。 清 錢謙益 《王二溟布政謝事家居八十如少壯聽歌度曲累夕不倦奉贈》詩之一:“小建纛旗臨麴部,平分旌節領騷壇。” 清 陳維崧 《無悶·益都馮相國夫子飲我以太和春賦此奉謝》詞:“麯部休嘲戶小也,浮白卷波如渴驥。” 清 曹寅 《雨中李使君饷浙東薏苡酒戲成》詩之二:“麯部譸張亂典型,拟教 甘 石 換茶星。”參見“麴部尚書”。
“麴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官署名
指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這一用法在唐代文獻中有所記載,例如《甘澤謠·許雲封》提到韋公将雲封“禮于曲部”,這裡的“曲部”即指音樂管理機構。
與釀酒相關的引申義
因“麴”本義為釀酒用的發酵劑(酒曲),故“麴部”也被用來代指與釀酒相關的官職。例如“麴部尚書”是古代負責管理酒曲釀造的官員,後引申為行業主管。
對曆史人物的别稱
清代文獻中,“麴部”常指唐代宗室李琎,因其曾任“曲部尚書”,後人以官職代稱其人。例如清人錢謙益的詩中“小建纛旗臨麴部”,即借李琎之典故表達雅趣。
代指歌館或風月場所
在部分明清筆記中,“曲部”被用作歌館或妓院的婉稱。例如《潮嘉風月記》描述潮州、嘉應地區的風月場所時稱“潮嘉曲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集韻》等古籍,或清代詩文集的具體用例。
麴部是一個漢字部首,也是一個部首,用于描述字的意義和音韻。
麴部由米字旁組成,共有3個筆畫。
麴部的字形原始意義是一種發酵的食物,後來引申為國家祭祀的一種飲食和儀式。麴部也是現代漢字的一個部首。
麴部在繁體字中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麴部的字形略有不同,像是一個右邊帶有三個點的正方形。
他用麴制作了美味的米酒。
麹豆(指發芽的大豆)、麹蓋(飲料加蓋)、曲麹(用麥制成的酒曲)。
曲部、米部。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