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王先謙 集解:“舟可負,山可移。 宣 雲:‘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後用以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唐 駱賓王 《樂大夫挽詞》之二:“居然同物化,何處欲藏舟。” 唐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挽歌》之二:“遽聞傷别劍,忽復歎藏舟。”
“藏舟”一詞的含義需結合其出處及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核心含義: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出處:源自《莊子·大宗師》,原文以“藏舟于壑,藏山于澤”為喻,說明即使将船藏在山谷、山藏在湖澤中,看似牢固,但自然之力(造化)仍會悄然改變事物,而人們卻難以察覺。莊子借此闡述萬物無常、不可執着于表象的哲學思想。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駱賓王、岑參均用此典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如“遽聞傷别劍,忽複歎藏舟”(岑參詩句)。
核心含義:形容隱藏才能或意圖,不露鋒芒。
解釋:現代語境中,“藏舟”被引申為刻意收斂能力或真實目的,以便在適當時機展現。例如:“他藏舟的本事極高,關鍵時刻總能一鳴驚人。”
《藏舟》是一個成語,意為将船藏起來,比喻暫時不用船隻。
《藏舟》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舟」,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據史書記載,《藏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趙伯符傳》中,描述了趙伯符因糧食輸送不暢,将船隻暫時隱藏起來,以避免敵軍掠奪。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暫時不用船隻。
《藏舟》在繁體字中為「藏舟」。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改變。《藏舟》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藏篷」,篷是指船上的遮陽物,與暫時不用船隻的意義相符。
1. 江上風平浪靜,船主決定将船隻藏舟以防風暴。
2. 在困難時期,有些企業會選擇藏舟過冬,暫時停止生産。
舟船、舟楫、藏匿、藏書、藏寶
退隱、退避、藏匿、隱藏
出航、啟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