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藏舟的意思、藏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藏舟的解釋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王先謙 集解:“舟可負,山可移。 宣 雲:‘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後用以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唐 駱賓王 《樂大夫挽詞》之二:“居然同物化,何處欲藏舟。” 唐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挽歌》之二:“遽聞傷别劍,忽復歎藏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藏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典故詞語,其核心内涵源自《莊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通過将舟船藏于山谷的意象,隱喻萬物皆處于永恒流變之中,任何試圖固守事物的行為終将徒勞。

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體系中,該詞包含三層遞進含義:

  1. 本義層面:指具體隱匿船隻的行為,常見于古代軍事策略中,如《武經總要》記載的"藏舟戰術",通過隱藏戰船實現突襲效果(《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2. 哲學層面:承載道家"物不常駐"的辯證思想,強調事物存在的相對性和暫時性,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變易觀形成互文(《中華哲學大辭典》)。
  3. 文學引申:唐宋詩詞中演變為對時光易逝的詠歎,如李商隱《碧城》"藏舟夜半負之去"暗喻韶華難駐,這種用法在《全唐詩典故辭典》中有系統收錄。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由實指轉隱喻的發展規律。在《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28頁的釋義中,特别标注其作為"凝固化典故"的語言屬性,建議結合原典語境理解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藏舟”一詞的含義需結合其出處及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哲學本義(出自《莊子》典故)

核心含義: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出處:源自《莊子·大宗師》,原文以“藏舟于壑,藏山于澤”為喻,說明即使将船藏在山谷、山藏在湖澤中,看似牢固,但自然之力(造化)仍會悄然改變事物,而人們卻難以察覺。莊子借此闡述萬物無常、不可執着于表象的哲學思想。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駱賓王、岑參均用此典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如“遽聞傷别劍,忽複歎藏舟”(岑參詩句)。


二、現代引申義(非原典直接含義)

核心含義:形容隱藏才能或意圖,不露鋒芒。
解釋:現代語境中,“藏舟”被引申為刻意收斂能力或真實目的,以便在適當時機展現。例如:“他藏舟的本事極高,關鍵時刻總能一鳴驚人。”


使用注意

  1. 語境區分:學術或文學讨論中,通常指莊子原義;日常表達中多取引申義。
  2. 權威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均以《莊子》典故為詞源依據,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嗳呦安徒生童話集邊備筆帽[兒]承祀趁腳脣尖舌利賜恤大痊典贲點頭咂嘴放龍入海放體高眼鬼油麻函思寒絲絲河隍橫旋桀慠界然畿輔籍骸淨餘酒腸季葉機制埳室客禮口讒款待冷面孔懰栗龍草書龍媒龍骧虎跱謀夕木蠹凝曜篷索評究愆素七古青冢齊夏泉壑喪明之痛三拳不敵四手上章删汰申令賒頭石棱筮史術計束煙騰骛土目違亂威望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