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下;全世界。 晉 崔棁 《晉朝飨樂章·三舉酒》:“朝野無事,寰瀛大康。” 唐 劉禹錫 《八月十五日夜翫月》詩:“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宋 秦觀 《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於是露刃者膽喪,控弦者骨驚,謂令公尚臨於金甲,想可汗未厭於寰瀛,頓釋前憾,來尋舊盟。” 嚴複 《原強》:“ 達爾文 者, 英 之講動植之學者也。承其家學,少之時,周歷寰瀛。”
(2).指疆域。 唐 司馬劄 《古邊卒思歸》詩:“ 漢武 在深殿,唯思廓寰瀛。”
(3).猶塵世。 唐 白居易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無妨隱朝市,不必謝寰瀛。” 五代 齊己 《送白處士遊峨嵋》詩:“莫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迴休。”
寰瀛是漢語中一個極具古典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廣闊的地域,引申為“宇宙”“天下”。如《穀梁傳》有“寰内諸侯”,指王畿内的地域,後擴展指整個世界。
原指大海,如《楚辭》中的“瀛海”;後因道教神話中的“瀛洲”仙境(《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海上有三神山),衍生出“浩瀚”“超凡”的意象。
“寰瀛”結合二者,指廣袤無邊的世界或宇宙,涵蓋地理空間(如海陸)與抽象境界(如仙境),常見于詩文形容天地之遼闊或超凡之境。
白居易《題崔少尹上林坊新居》雲:“坊靜居新深且幽,寰瀛名士絕追遊。” 此處“寰瀛”指天下各地,凸顯名士雲集之盛況[《全唐詩》,中華書局]。
史浩《采蓮·衮遍》詞曰:“寰瀛萬裡,翩翩同泛仙槎。” 以“寰瀛”喻浩瀚宇宙,借“仙槎”典故暗喻超脫塵世[《全宋詞》,中華書局]。
《雲笈七籤》載:“逍遙寰瀛之外,飛升昆侖之巅。” 此處直指超越凡塵的仙境,體現道教對宇宙的玄想[《道藏》,文物出版社]。
“寰瀛”既承載古代對地理疆域的認知(如“瀛海”環抱“寰宇”的想象),又融入道教對仙界的追求,形成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宇宙觀。
自唐宋起,文人将“寰瀛”從地理概念提煉為詩意化的宇宙符號,用于抒發對逍遙境界的向往(如“置身寰瀛表,塵慮盡滌除”)。
▶ 線上查閱:漢語大詞典(注:需訂閱訪問)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檢索驗證)
“寰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及用例分析如下:
天下;全世界
指廣闊無邊的地域或整個地球範圍。
疆域;國家領土
指政權統治範圍内的區域。
塵世;人間
與超脫世俗的“仙境”相對,指凡俗世界。
“寰瀛”多用于詩文,既可指地理範疇的“天下”,也可喻指政治疆域或人間煙火,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或相關詩詞集()。
艾席扒伏憊喘辯鬥博覽古今饞蟲朝餐超離馳牋持正不撓大奔東怨西怒對景蹲踏凡殇翻天印風馳草靡風切鳳陽門諷職跟人顧言合不攏嘴後尾兒回漪虎溪三笑交感神經進德冠今來古往近識積資聚焦拒折悃愊無華雷師鄰熟羅瑞卿眠轝秘説暮霭弄舌前目後凡牽牛蹊卻論入馬聖境收恤手掌司董私印踏踐酴米為道威風掃地魏征西文脈夏家孝慈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