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準許通商的憑證。上有印章,故名。《周禮·地官·掌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 鄭玄 注:“璽節者,今之印章也。”《周禮·地官·司市》:“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 鄭玄 注:“璽節,印章,如今鬥檢封矣。”
玺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權力憑證和行政文書,由“玺”(帝王印章)與“節”(使臣信物)複合而成,主要用于以下三方面:
“玺”初指印章(《說文解字》:“玺,印也”),秦代起專稱帝王印信;“節”原指竹制信符(《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後引申為授權憑證。二者結合為“玺節”,特指加蓋禦印的官方文書或通行證件。
漢代《漢舊儀》載:“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紐…事天地鬼神用‘皇帝行玺’”。玺節作為加蓋禦印的政令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用于頒布诏書、任命官員等重大事務。
據《周禮·地官》記載,商旅需持“玺節”通過關隘:“凡通貨賄,以玺節出入之”。此類玺節由司市頒發,注明貨物種類數量,兼具稅收憑證功能。
虎符與玺書結合構成調兵玺節,《史記·魏公子列傳》載信陵君“竊符救趙”時需“矯魏王令代晉鄙”,即僞造玺節以奪取兵權,印證其軍事權威性。
玺節以玉、金、銅等材質鑄造(《唐六典》:“天子玺以玉”),其形制等級象征權力層級。如清代“皇帝之寶”用于政令,“制诰之寶”用于敕封,體現禮制秩序。其流轉過程(用印→授節→勘驗→歸檔)成為古代行政體系運行的縮影。
參考文獻
“玺節”是古代的一種官方憑證,主要用于商貿流通領域,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通商憑證(主流解釋):
玺節是古代準許貨物通行的官方證明,通常加蓋印章,類似現代的通行證或貿易許可文件。
權力象征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君王授予臣子的節制權”,認為“玺”象征權力,“節”代表約束(如)。但這一解釋更偏向文學化引申,未見于早期經典文獻。
“玺節”在曆史文獻中主要指古代商貿通行證,需結合《周禮》等經典理解其原意;現代引申義則多用于象征性表達。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周禮》及漢代注釋。
班倕班谒邊算鼻中隔側言唱道情纏頭裹腦陳力就列出乎意表醇酒純全簇拍隊子額解法不徇情鳳轸趕檔子獦人估倒果奁還官海事函渭滑亂環歲疾毀景靡拘墟髗骨賣才麻累眇漫茗汁鬧台蓬荜生光破卵傾巢蜣郎轉丸請給乞巧沙門島少媍設枑深拗戺陛世教實望水力説诨話糖衣炮彈填嗉題地鐵錯提綱挈領吞并吳聲五柞響闆相授仙萱戲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