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甗的意思、紀甗的詳細解釋
紀甗的解釋
古代 紀國 寶器名。《左傳·成公二年》:“ 齊侯 使 賓媚人 賂以 紀 甗、玉磬與地。” 杜預 注:“甗,玉甑;皆滅 紀 所得。” 清 王又旦 《古鼎篇》:“天球河圖與大鏞,蜼敦 紀 甗争舂容。”
詞語分解
- 紀的解釋 紀 (紀) ì 記載:紀年。 * 。紀行(妌 )。紀實。紀念。紀傳(刵 )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叙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紀事本末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
- 甗的解釋 甗 ǎ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制或青銅制。 上大下小形狀像甑的山。 古地名,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筆畫數:; 部首:瓦;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紀甗”是古代紀國的青銅器名稱,屬于禮器或實用器皿,其含義和背景可拆解如下:
一、字詞分解
- 紀:指紀國,春秋時期位于山東的諸侯國(後被齊國所滅)。
- 甗(yǎn):古代炊具,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甑(蒸具),下層為鬲(煮具),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二、曆史背景
- 文獻記載: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國曾将“紀甗”與玉磬、土地作為外交賄賂之物,可見其珍貴性。
- 用途:既可能是祭祀禮器,也可能是實用炊具,象征紀國的工藝與文化。
三、文化意義
- 寶器身份:紀甗因紀國滅亡被齊國獲取,成為戰利品,側面反映春秋時期諸侯争霸的曆史。
- 文學引用:清代王又旦《古鼎篇》中提及“紀甗”,與其他禮器并列,凸顯其文物價值。
四、擴展補充
- 甗的形制:考古發現的甗多呈上大下小結構,部分帶有紋飾,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 紀國遺存:紀國文物現存較少,紀甗作為代表性器物,是研究古國曆史的重要線索。
如需進一步了解甗的構造或紀國曆史,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左傳》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紀甗》的意思
《紀甗》(jì xiǎn)是一個表示祭祀儀式的詞語,源自古代中國的儀式文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紀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纟和犬,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紀甗》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一書中,用來描述古代祭祀時的一種特定儀式。
繁體
《紀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紀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紀甗》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家族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紀甗儀式,以祈求祖先的保佑。
2. 祭祀過程中,祭司會按照規定的程式進行紀甗儀式。
組詞
紀事、紀律、紀要、甗器、甗豬
近義詞
祭祀、祀禮、祭拜
反義詞
慶典、慶祝、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