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桐的意思、三尺桐的詳細解釋
三尺桐的解釋
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 宋 蘇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詩:“賴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尺桐”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漢語詞彙,特指古琴。其詳細解釋如下:
-
字面與核心含義
“三尺”指古琴的标準長度(古代一尺約合現代23-33厘米,三尺約合69-99厘米,這與傳世古琴的長度相符)。“桐”指制作琴面的木材,通常選用紋理順直、質地松透、利于發聲的梧桐木(特指青桐,而非泡桐)。因此,“三尺桐”直譯為“三尺長的桐木”,實指以桐木為面闆、長度約三尺的古琴本體。古琴是中國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彈撥樂器之一,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
材質選擇的文化内涵
古人認為桐木(青桐)具有“陽”性特質,其材質特性(輕、松、脆、滑)特别適合制作琴面,能與琴底的梓木(或杉木、楠木等)形成良好共振,産生清越悠遠的音色。這種選材體現了古人對自然材料聲學特性的深刻理解和“陰陽相合”的哲學思想。《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即有“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記載,說明以桐制琴的傳統源遠流長。
-
象征意義與文化符號
“三尺桐”不僅是樂器的代稱,更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象征:
- 文人雅趣與精神寄托:古琴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寄托情懷的重要伴侶。“三尺桐”常出現在詩詞歌賦中,象征高潔、清雅、孤傲的文人品格和隱逸情懷。如宋代蘇轼《次韻和王鞏六首》之五有“知音必無人,壞壁挂三尺”之句。
- 知音難覓的隱喻: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家喻戶曉,“三尺桐”便成為承載知音之情的載體。
- 禮樂文明的象征:古琴在古代禮樂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尺桐”也間接代表着儒家倡導的禮樂文化傳統。
-
曆史背景與演變
古琴形制在漢代前後逐漸定型,其長度大約在120-125厘米(約合漢尺三尺三寸至三尺五寸),後世雖有變化,但“三尺”作為概數成為古琴的典型代稱。隨着古琴藝術的發展,“三尺桐”作為古琴的雅稱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尤其在唐宋及以後的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
參考來源:
- 古琴形制與桐木選材:《中國古琴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相關研究。
- 文化象征與文學運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三尺桐”詞條的解釋,以及曆代詩詞數據庫(如《全唐詩》、《全宋詞》檢索)。
- 禮樂文化背景:《禮記·樂記》等典籍中關于琴樂的論述。
- 專業古琴研究網站:中國古琴網(www.guqin.net)關于古琴構造與曆史的介紹。
網絡擴展解釋
“三尺桐”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代古琴,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指長度約三尺的桐木。古琴多以桐木為琴身材料,因此“三尺桐”成為琴的代稱。
- 引申含義:象征文人雅士的修養與情懷,常與山水意境、高雅藝術相關聯。
2.來源與例證
-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詩:“賴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通過詩句展現了琴聲與自然意境的融合。
- 古琴制作傳統中,桐木因木質松透、共鳴性好,成為制琴首選材料,進一步強化了“三尺桐”與琴的關聯。
3.文化意義
- 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君子之器”,而“三尺桐”通過材質與形制的結合,體現了古代文人對器物與精神統一的追求。
- 類似詞彙如“焦桐”(指東漢蔡邕制作的焦尾琴)也以木材命名,可見桐木在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現代應用
- 現代語境中,“三尺桐”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古琴相關論述,作為琴的雅稱,保留古典韻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琴形制或蘇轼詩作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解析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闇主弊薄鄙易踣弊草靡拆東牆,補西牆從壁上觀怠斁大嚣飛升封官許願格榻勾差慣犯瞽辭寒局紅燈罩惶怒皇州幻相畫省郎悔謝齌怒靠不住款款而談愧勗昆和麥糧塗翎管領夾戾莎龍角滿腔子面無人色魔手磨厓男兒膝下有黃金難爲鳥吏鼈官女長當嫁旁死魄鬅首千棰打鑼,一棰定聲千人針翹足可待虬辇缺隟灑如十方常住失溺朔晦私奔天無絶人之路題拂推事外景頑嚚巍冠污墁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