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饷的意思、冒饷的詳細解釋
冒饷的解釋
貪污軍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回目:“告冒餉把弟賣把兄。”
詞語分解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
- 饷的解釋 饷 (餉) ǎ 同“飨”。 舊時指軍警的薪給(?):關饷。糧饷。饷銀。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冒饷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軍事術語,指虛報兵員名額或軍饷數額以騙取國家財政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僞造名冊、虛增兵數等方式貪污軍費,屬于古代軍需腐敗的典型形式。以下從釋義、曆史背景與現代使用三方面展開說明:
一、核心釋義
-
字義分解
- 冒:假冒、虛報。《漢語大詞典》釋為“假托、冒充”。
- 饷:軍糧、軍饷。《古代漢語詞典》注為“軍隊的俸給”。
合指以虛假手段冒領軍饷。
-
完整定義
指将領或官吏僞造兵員名冊,虛報軍隊人數,騙取朝廷發放的軍饷、糧草等物資,中飽私囊的行為。例如:
“明末邊将多冒饷,實兵不及半數。”(《中國曆史大辭典》
二、曆史背景與案例
-
盛行時期
此現象在明清兩代尤為嚴重,尤其見于邊防軍隊。因兵員流動性大、監管困難,将領常通過“吃空饷”(保留逃亡或死亡士兵名額)貪污。
- 明代:戚繼光《練兵實紀》曾揭露“虛冒名籍,克減錢糧”之弊。
- 清代:乾隆朝甘肅冒赈案(虛報災民數)即與冒饷邏輯相通(《清史稿》。
-
法律懲處
曆代律法均嚴懲冒饷:
- 《大明律》規定:“虛冒軍糧者,杖一百,流三千裡。”
- 《大清律例》增設“斬監候”條款(《中華律令集成》。
三、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冒饷”一詞雖罕用,但衍生出“吃空饷” 這一口語化表達,泛指機關事業單位虛報在編人員騙取財政撥款的行為,如:
“部分學校存在‘吃空饷’問題,虛報教師人數套取工資。”(《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
權威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 鄭天挺等.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 [明]戚繼光. 《練兵實紀》. 中華書局, 2001.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77.
- 張晉藩. 《中華律令集成》.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 周洪波. 《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冒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指向以下兩種解釋:
1.貪污軍饷(主流解釋)
這是多數文獻和詞典中的定義,指将領通過虛報士兵人數或僞造名冊等手段,騙取國家發放的軍饷。例如: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中提到“告冒饷把弟賣把兄”,即揭露此類貪污行為。
- 具體表現為:在亂世或管理松散時期,将領可能通過虛增兵員數量,冒領饷銀以中飽私囊。
2.冒險行動(少數解釋)
個别資料(如)将其拆解為“冒險”與“饷”的組合,解釋為“不顧後果地冒險行事”。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詞源或用法演變有關,需謹慎采用。
使用場景與辨析
- 曆史或文學語境:通常指貪污軍饷,尤其在明清小說或曆史記載中常見。
- 現代誤用可能:若脫離曆史背景單獨拆解字義,可能誤解為“冒險謀取報酬”,但需注意權威詞典中未收錄此類用法。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采用第一種解釋,并結合具體文獻(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理解其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神定魄百身避國谄奉倡議怆恤垂翅出糧出門人摧靡丹貨蹎跌敵場東掩西遮多寶槅杜司勳耳聞不如目睹反唇相譏伏兔幹蘭貢奉含糊橫眉怒目穢垢會闱惠郵堅挺棘鈎敬執金駕考釋空耗朗練略過累七料倉遼窅隸臣柳暖花春六用鸾觞路費沒三沒四螟蛉磨刀水飄馬兒遣哀秋蟾全知全能榮泰省氣聲聞折易守宮槐鼠賊跳騰鐵悶子車塗抹小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