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三箱。《漢書·張安世傳》:“世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 安世 識之。” 宋 黃庭堅 《叔父給事挽詞》之七:“三篋飛書公對獄, 元豐 天子照奸回。”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 朱文正 師得 孟詞 死耗,寄家人書并詩雲:‘……五車便炙輠,三篋富遺籯。’”
(2).佛教語。指聲聞藏、緣覺藏和菩薩藏。 唐太宗 《聖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七:“三篋……謂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也。”
“三箧”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相關成語
“河東三箧”出自《漢書》,描述張安世通過記憶複原漢宣帝丢失的三箱書籍,現比喻博聞強識或亡佚文獻的複得。
三、綜合釋義
該詞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指實際容器(如書箱),又引申為知識載體(如佛教三藏),并通過典故衍生出對學識淵博的贊譽。例如宋代黃庭堅詩句“三篋飛書公對獄”即用此典。
《三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和十二個筆畫組成。
這個詞的部首是“⺮”(竹字頭),意思是與竹有關。它的拼音是“zhi”。
根據筆畫數,可以将這個詞的字形拆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1. “⺮”(4畫)
2. “又”(2畫)
3. “巾”(3畫)
《三箧》這個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一篇。其中有一句話:“趙舍中三箧。”在古代,人們在舍宅中常常使用箧子(裝載文書、文字和書籍的箱子),以便保存和保護書籍。句子中的“三箧”表示舍宅中的三個箧子,意思是非常多的書籍。
在繁體字中,詞語《三箧》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字形的書寫形式會有所變化。然而,《三箧》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與現代并沒有太大的差别。
1. 他的房間裡堆滿了書,就像是一個《三箧》一樣。
2. 文學家的書房裡通常會有好幾個《三箧》。
三箧箱、三箧書、三箧文集
文庫、書庫、藏書室
空靈、空脫、無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