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哺的意思、吐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哺的解釋

見“ 吐哺 ”。


(1).吐出嘴裡食物。《漢書·高帝紀上》:“ 漢王 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 顔師古 注:“哺,口中所含食也。”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資州鶴》:“﹝ 何 ﹞嘗蔭大木下,望其颠紅鶴巢甚大,數雛啾啾然。已而其母歸,方憩枝上,銜食向巢立, 何生 彍弩射之,中其腹。勢且墜,猶忍死引頸吐哺飼其子,乃墜地。”

(2).亦作“ 吐餔 ”。極言殷勤待士。《後漢書·馬援傳》:“天下雄雌未定, 公孫 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 宋 蘇轍 《元祐七年生日謝表》:“躬 周公 吐餔之勞,服 大禹 惡酒之戒。” 明 吾邱瑞 《運甓記·諸賢渡江》:“小生輩雖無遠略,願執鞭弭,況今 瑯琊王 尊禮賢豪, 王茂弘 吐哺下士。”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黃陶庵集外詩》:“卧薪天子正焦勞,吐哺宰臣方怵惕。”參見“ 吐哺握髮 ”。

(3).魚名。 明 馮時可 《雨航雜錄》卷下:“吐哺魚,名土附,以其附土而行也。或曰:食物嚼而吐之,故名吐哺。”參見“ 土附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吐哺”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為“吐出嘴裡正在咀嚼的食物”。該詞主要出現在以下兩種語境中:

  1. 本義:中斷進食

    • 字面意思指因突發情況(如有人來訪、緊急事務)而匆忙停止吃飯,将口中食物吐出。這體現了古人對禮節或事務的重視,甯可中斷自己的基本需求也要及時應對。
    • 來源依據:此為本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人物行為的描述。其構成清晰,“吐”即“使東西從嘴裡出來”,“哺”指“口中含着的食物”。《說文解字》對“哺”的解釋為“哺,咀也”,即咀嚼之意,可佐證此義。
  2. 引申義: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核心文化意象)

    • 此義項最為著名和常用,源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的周公旦的事迹。周公為了不怠慢前來投奔的賢士,甚至在吃飯時多次停下來,吐出嘴裡的食物,趕緊起身接待(“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因此,“吐哺”引申為執政者或位高權重者為了招攬和尊重人才,而殷勤謙恭、禮賢下士的典範行為。它象征着對人才的極度渴望和真誠尊重。
    • 來源依據:
      • 《史記·魯周公世家》:這是“吐哺”引申義最直接、最權威的來源。司馬遷的記載确立了周公“吐哺”作為禮賢下士象征的地位。
      • 曹操《短歌行》:名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極大地推廣和鞏固了這一意象,使其成為表達求賢若渴的經典典故,廣為人知。
      • 後世引用:曆代文獻、詩詞歌賦中,凡提及招納賢才、表達謙恭待士之意,常以“吐哺”或“周公吐哺”作為典故引用,其引申義遂成定式。

“吐哺”一詞,從字面看是“吐出食物”的動作,但其核心文化意義和常用義項,則是源于周公事迹的引申義——形容為延攬和尊重人才而殷勤謙恭、禮賢下士的态度和行為。這個典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吐哺”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1. 字面意義
    指吐出嘴裡的食物,常見于緊急情況下中斷飲食的動作。例如《漢書》記載劉邦“辍飯吐哺”處理突發事務。

  2. 引申含義
    引申為禮賢下士的誠意,典出周公“一飯三吐哺”的事迹。《史記》記載周公在洗浴、吃飯時多次中斷,隻為及時接待賢士,曹操《短歌行》名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即源于此。

  3. 特殊用法
    個别文獻中代指魚類名稱(如《漢典》标注),但此用法罕見。

文學化表達
該詞常用于形容當權者對人才的重視,如宋代蘇轍用“躬周公吐哺之勞”贊頌執政者勤政,明代《運甓記》以“吐哺下士”描述官員招攬賢才的姿态。

提示:若需完整古籍用例,可查閱《漢書·高帝紀》《後漢書·馬援傳》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搬鬭拌嘴拌舌邊詞癡水叨啕痶瘓洞見獨詣販粜憤世疾俗該班兒鴿子寡學果鸁好辭橫截恒例淮南王狐白毀譽勦説竭誠盡節揭幕究而言之九流十家闶阆烈火真金離明靈盒六點兒流行語劉師哥龍頭屬老成謀變慕尼黑惱悶粘性偏裨遣興七奔傾颠青禽榮崇三大改造三明設罝赦恕屎滾尿流說部疏逖司存天丁天幕通氣孔頽剝威綏閑靜嫌貧愛富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