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凍瘡的意思、凍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凍瘡的解釋

[frostbite;chilblain;chilblain] 又名凍風。冷風嚴寒傷及皮肉,氣血凝滞而成。多發于手足、耳廓等處

詳細解釋

局部皮膚因受冷而成的瘡,多發生在手、足、耳朵等暴露部位。《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凍瘡》:“凍瘡觸犯嚴寒傷,氣血肌肉硬腫僵。”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五月·宜忌》:“端陽日,蒲艾曝乾存貯,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凍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凍瘡(dòng chuāng),在醫學上稱為“凍傷性皮炎”,是指人體暴露于寒冷潮濕環境中,局部皮膚因受低溫刺激而發生的局部性炎症損害。多發生于手、足、耳廓、面頰等末梢循環較差的暴露部位,常見于冬季或初春寒冷季節。

一、 定義與核心特征 凍瘡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局部皮膚血管痙攣收縮,導緻組織缺血缺氧,繼而發生血管麻痹性擴張、淤血,血漿滲入組織間隙而形成。其核心特征為:

  1. 受寒誘發的局限性損害:發病與寒冷暴露直接相關。
  2. 局部循環障礙表現:典型表現為紅腫、瘙癢、疼痛。
  3. 好發于特定部位:多見于肢體末端及暴露部位。

二、 典型症狀表現 根據病情發展,凍瘡通常呈現以下症狀:

  1. 初期(充血期):受冷部位皮膚出現紅斑、腫脹,伴有瘙癢、灼熱感或麻木感。遇熱後瘙癢加劇。
  2. 進展期(水疱/糜爛期):嚴重時,紅斑基礎上可出現水疱,水疱破潰後形成糜爛或潰瘍,伴有疼痛。此時容易繼發感染。
  3. 慢性期(遷延不愈):部分患者可反複發作,局部皮膚可能變得暗紅或紫紅,甚至出現色素沉着或輕度萎縮。

三、 病因與易感因素 凍瘡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寒冷刺激:是直接誘因,尤其在潮濕(高濕度)環境下更易發生。溫度通常在冰點以上(0-10°C)。
  2. 血液循環不良:末梢循環功能較差的人群(如兒童、女性、老年人、貧血患者)更易罹患。
  3. 個體差異:部分人群對寒冷敏感,存在體質易感性。
  4. 其他因素:衣物鞋襪過緊影響局部血液循環、營養不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四、 預防與治療原則 凍瘡的防治關鍵在于改善循環和保暖避濕:

  1. 預防為主:
    • 保暖防潮:寒冷季節注意全身及局部(尤其手足耳)保暖,保持幹燥,避免長時間暴露于濕冷環境。
    • 促進循環: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穿着過緊鞋襪。
    • 增強體質:保證營養,提高機體耐寒能力。
  2. 治療措施:
    • 局部用藥:未破潰者可外用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如樟腦軟膏、辣椒酊、凍瘡膏);已破潰者需使用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并促進愈合。
    • 物理治療:在醫生指導下,可嘗試紅外線照射、氦氖激光照射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口服藥物:嚴重或反複發作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血管擴張劑(如硝苯地平)或改善循環藥物。
    • 避免搔抓:防止破潰感染。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凍瘡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常見于冬季,好發于肢體末梢或暴露部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病因

凍瘡是身體暴露于低溫環境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發的淤血性炎症。中醫認為其由寒邪侵襲、血脈凝滞所緻。主要誘因包括:


二、症狀表現

  1. 典型症狀
    初期為紫紅色水腫性斑塊,按壓褪色,伴有瘙癢、脹痛,受熱後加重;嚴重時出現水疱、糜爛或潰瘍。

  2. 臨床分級

    • Ⅰ度:表皮損傷,紅腫癢痛,1周自愈;
    • Ⅱ度:真皮層損傷,水疱形成,2~3周愈合;
    • Ⅲ度:皮下組織壞死,皮膚變藍黑色;
    • Ⅳ度:肌肉骨骼損傷,需截肢。

三、易感人群與預防


四、治療與注意事項

若症狀持續惡化或出現全身性凍傷(如體溫下降、神志不清),需立即就醫。

别人正在浏覽...

闇懦白脈柏屏百益紅邊角駁馬蔔正唱先馳戀瘡殘出餞出力代及叮叮耳提面命廢失封塗焚轶共祭瓜剖豆分鬼功神力軌論鶴塞踐躐珓杯驕奢淫泆積集妓樂矜己斤斤進墾即速九臯鸾吟鳳唱陸池蓮靡曼抹泥木印記内命婦薿薿辟支下乘譜號淺見薄識千歲實清鍋冷竈蛩邊散潰侍人石首司笾執豆湯瓶田蕩銅符吏瓦楞紙問語汙暴閑唠縣王屃護席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