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言的意思、成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言的解釋

(1).訂約,成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晉 。”《楚辭·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注:“成言,謂成其要約之言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前與 張公 業有成言,延數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論斷。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成言”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固定詞組,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約定、締結盟約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東漢王逸注:“成,平也;言,猶議也。”指雙方達成共識或訂立契約(《漢語大詞典》)。《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楚晉會盟時“成言於晉”,杜預注“成,定也”,強調約定确立的确定性(《十三經注疏》)。

二、形成完整語句 《文心雕龍·章句》雲:“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雖未直接使用“成言”,但揭示了語言組合規律(《古代漢語詞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成”為“就也”,引申為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中華書局版)。該用法多用于文學評論領域,指經過錘煉的成熟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成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含義:

一、訂約,成議

指雙方達成協議或約定。這一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

  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晉”,描述楚國與晉國達成盟約。
  2. 《楚辭·離騷》中“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朱熹注釋為“成其要約之言”,即締結承諾。
  3. 辛棄疾《沁園春》詞“與汝成言”亦沿用此義,表示與酒杯“約定”不再飲酒。

二、形成完整的論斷

指通過語言表達完整觀點或結論:

  1. 晉代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提到,《春秋》雖用字簡練,但需數句組合才能“成言”,即形成完整判斷。
  2. 朱熹注釋《楚辭》時,也強調“成言”包含邏輯嚴密的表達。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解讀古籍或文學創作。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達成約定”和“完整表達”兩個維度展開,體現了古漢語中“言”字兼具“言論”與“契約”的雙重性。

别人正在浏覽...

悲涼貶剝碧澄側脈豺羹赤犮疇官仇口催稅搭截題東蒐短罷哆啰犯頭發迎會親飛澇妃色風饕溉浸睾如怪不道光餅孤懸浮寄酣恣豪賢烘影畫虎成狗火壺盧交诟雞蛋清寄客金頭銀面臼杵之交咎谪看街樂毅論磷缁立石起柳漏盡露齒馬鬣封眇略排捏俳笑劈心裡清風亮節窮工極巧熔點沙汀攝弓手不釋卷樹表誰昔疏漏偷換概念讬足無全牛賢良校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