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言的意思、成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言的解釋

(1).訂約,成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晉 。”《楚辭·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注:“成言,謂成其要約之言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前與 張公 業有成言,延數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論斷。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成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含義:

一、訂約,成議

指雙方達成協議或約定。這一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

  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晉”,描述楚國與晉國達成盟約。
  2. 《楚辭·離騷》中“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朱熹注釋為“成其要約之言”,即締結承諾。
  3. 辛棄疾《沁園春》詞“與汝成言”亦沿用此義,表示與酒杯“約定”不再飲酒。

二、形成完整的論斷

指通過語言表達完整觀點或結論:

  1. 晉代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提到,《春秋》雖用字簡練,但需數句組合才能“成言”,即形成完整判斷。
  2. 朱熹注釋《楚辭》時,也強調“成言”包含邏輯嚴密的表達。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解讀古籍或文學創作。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達成約定”和“完整表達”兩個維度展開,體現了古漢語中“言”字兼具“言論”與“契約”的雙重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言

成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發出的聲音或說出的話語。該詞的部首是言,共有8個筆畫。成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語言發展中。

繁體字

成言的繁體字為「成言」。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成言在古代的寫法為「成言」,和現代寫法大緻相同。

例句

1. 他用清晰的成言回答了問題。

2. 她的成言真實地表達了她的内心感受。

組詞

1. 成全:幫助實現或達到某個目标。

2. 言辭:指用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措辭。

3. 口才:指口頭表達能力。

4. 言語:指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和交流的語言。

近義詞

1. 說話:指通過語言表達思想和感情。

2. 發言:指公開或正式地講話。

反義詞

1. 緘默:指不說話或保持沉默。

2. 閉口:指不開口或不說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