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光餅的意思、光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光餅的解釋

一種中間有孔的餅。 清 施鴻保 《閩雜記·花餅》:“光餅, 戚南塘 平 倭寇 時,製以備軍行路食者。後人因其名 繼光 ,遂以稱之。今 閩 中各處皆有,大如番錢,中開一孔,可以繩貫。”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吾鄉 乍浦 市中賣餅家有光餅一種,中為孔穿如錢較大,貫以紗線,可負而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光餅,又稱“征東餅”,是中國傳統面點的一種,尤其流行于福建地區。從漢語詞典及飲食文化角度,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光餅是一種圓形、中空、表面撒芝麻的烤面餅,直徑約6厘米,厚度約2厘米,以面粉為主料,經發酵、烘烤而成。其名稱源于餅面光滑、烤制後泛光澤的特征。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光餅最早為明代抗倭将士的幹糧,因便于攜帶、耐儲存而流傳至今。


二、曆史淵源與典故

據清代《閩小記》載,光餅與戚繼光抗倭相關:明嘉靖年間(1562年),戚家軍入閩剿倭,為縮短炊事時間,将面團烤制成可串挂攜帶的餅,故稱“光餅”或“征東餅”。福建民俗學者林蔚文在《閩台民間飲食》中指出,光餅在福州、甯德等地仍是祭祀祖先的供品,象征民族英雄精神傳承。


三、地域特色與演變


四、文化象征

光餅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編號Ⅷ-78),其制作技藝承載抗倭曆史記憶。在福州方言中,“光餅”發音與“官餅”相近,民間賦予“光明前程”的吉祥寓意,婚慶、壽宴中常見其身影。


五、現代傳承

截至2025年,福州“征東餅老鋪”等百年老店仍沿用柴火陶爐古法烤制,日均産量超千枚,入選《中華名小吃譜系》(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3版)。其工藝标準收錄于《福建省地方傳統食品制作規範》(DB35/T 1892-2020)。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2冊,頁987
  2. 周亮工《閩小記·卷上》(清康熙刻本)
  3. 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州飲食志》(方志出版社,2019)
  4. 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2021)

網絡擴展解釋

光餅是福建省傳統特色小吃,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和獨特制作工藝。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光餅是以面粉為主料制成的圓形餅類食品,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口感香脆。主要分為鹹甜兩種口味,廣泛分布于福建閩北、閩東、閩西等地。

二、曆史淵源

光餅與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密切相關。據記載,戚繼光為方便行軍攜帶幹糧,發明了這種中間穿孔的餅,士兵可用繩子串起挂在身上。後人為了紀念他,将餅命名為“光餅”或“繼光餅”。

三、制作工藝

  1. 原料:面粉、鹽/糖(區分鹹甜口味)、發酵粉。
  2. 餡料:常見肉末、蔥花、胡蘿蔔、紫菜、香菇等調味炒制。
  3. 成型:包餡後壓扁,沾水粘芝麻,穿孔便于烘烤和攜帶。
  4. 烘烤:傳統用陶缸烤制,現代多用烤箱,溫度約180-250℃,烤制20分鐘。

四、文化意義

五、其他延伸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光餅”也被用作成語,比喻“僅有外表而無實質内容的事物”,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典故或具體地區的制作差異,可參考政府官網或地方美食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夜三更悲健辨雪步鬭不知所可不衷産馬産母痨忏謝傳心麤缯大寳局大紅燈籠高高挂點兵雕盤定向培養都工鵝溪絹發揭犯由奮然負绐浮光脯掾公廨本錢榖紙黑冊子盍簪渙汗大號花期化氣畫沙印泥護壁虎路解纾金闆痙攣金屎法嬾鈍勞民傷財離客密學木象偶然抛臉漆綠擎天一柱輕冶傻勁釋手手不停揮松枝麈歲陰談交畋獵提到文叙子洿萊稀代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