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成言的意思、成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成言的解释

(1).订约,成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晋 。”《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注:“成言,谓成其要约之言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前与 张公 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论断。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成言”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固定词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约定、缔结盟约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东汉王逸注:“成,平也;言,犹议也。”指双方达成共识或订立契约(《汉语大词典》)。《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楚晋会盟时“成言於晋”,杜预注“成,定也”,强调约定确立的确定性(《十三经注疏》)。

二、形成完整语句 《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虽未直接使用“成言”,但揭示了语言组合规律(《古代汉语词典》)。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成”为“就也”,引申为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中华书局版)。该用法多用于文学评论领域,指经过锤炼的成熟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成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个核心含义:

一、订约,成议

指双方达成协议或约定。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文献:

  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晋”,描述楚国与晋国达成盟约。
  2. 《楚辞·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朱熹注释为“成其要约之言”,即缔结承诺。
  3. 辛弃疾《沁园春》词“与汝成言”亦沿用此义,表示与酒杯“约定”不再饮酒。

二、形成完整的论断

指通过语言表达完整观点或结论:

  1. 晋代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提到,《春秋》虽用字简练,但需数句组合才能“成言”,即形成完整判断。
  2. 朱熹注释《楚辞》时,也强调“成言”包含逻辑严密的表达。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解读古籍或文学创作。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达成约定”和“完整表达”两个维度展开,体现了古汉语中“言”字兼具“言论”与“契约”的双重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籍帮挈杯币表弟堛然薄养厚葬车龙车牙筹筭导源打棋谱地道凫骑弗与腑脏敢任高斋学士好官合订本湖广瞯然嚼吞积草近真进卮军需孔郑緑珠江目染耳濡楠竹逆击牛刀割鷄驽猥谱号前星峭立企冀青棠青橐迉迡穷而后工凄伤秋残癯羸丧陨睒闪寿民受讬书社四史丝织品炭室外制伟然五始无厓崄阸乡贵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