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成言的意思、成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成言的解释

(1).订约,成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晋 。”《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注:“成言,谓成其要约之言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前与 张公 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论断。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成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个核心含义:

一、订约,成议

指双方达成协议或约定。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文献:

  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晋”,描述楚国与晋国达成盟约。
  2. 《楚辞·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朱熹注释为“成其要约之言”,即缔结承诺。
  3. 辛弃疾《沁园春》词“与汝成言”亦沿用此义,表示与酒杯“约定”不再饮酒。

二、形成完整的论断

指通过语言表达完整观点或结论:

  1. 晋代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提到,《春秋》虽用字简练,但需数句组合才能“成言”,即形成完整判断。
  2. 朱熹注释《楚辞》时,也强调“成言”包含逻辑严密的表达。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解读古籍或文学创作。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达成约定”和“完整表达”两个维度展开,体现了古汉语中“言”字兼具“言论”与“契约”的双重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言

成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发出的声音或说出的话语。该词的部首是言,共有8个笔画。成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语言发展中。

繁体字

成言的繁体字为「成言」。

古时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成言在古代的写法为「成言」,和现代写法大致相同。

例句

1. 他用清晰的成言回答了问题。

2. 她的成言真实地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

组词

1. 成全:帮助实现或达到某个目标。

2. 言辞:指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措辞。

3. 口才:指口头表达能力。

4. 言语:指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的语言。

近义词

1. 说话:指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2. 发言:指公开或正式地讲话。

反义词

1. 缄默:指不说话或保持沉默。

2. 闭口:指不开口或不说话。

别人正在浏览...

报务本末体比笼跛眇昌义呈请出世作代史蛋糕迭变遁甲神多哥犯斋风火墙甘美躬擐甲胄犷烈观者如市圭景骨突犀轰轰怀黄握白黄禾患祸诲心浑浑泡泡湖嵌坚润兼诣嘉味忌疾金凿谨政计帐峻笔恳悫牢城泪眼林隈箩兜律厤买拨来曼殊猛然悯凶南北朝体邛钜琼羞雀生如解倒悬三徽沙梨设刑束裹输机説古谈今宿戒铁黑文房四寳沃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