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very studious;with a book always in hand] 卷:古代指抄寫的卷帙,即書籍。手中一直拿着書籍片刻不放。形容勤勉好學或讀書入迷
手執書本沒有放下的時候。形容勤讀不倦。《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論》“﹝ 文帝 ﹞博聞彊識,才藝兼該”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自叙》:“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宋書·沉攸之傳》:“ 攸之 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四:“ 習吉 好學,有筆述,雖馬上軍前,手不釋卷。” 魯迅 《而已集·讀書雜談》:“我想,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他在每一葉每一葉裡,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手不釋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ǒu bù shì juàn(繁體:手不釋卷),字面意思是“手中的書卷不放下”,形容人勤奮好學、讀書專注。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三國志》《典論》等文獻來源。
“手不釋卷”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專心讀書或學習。它形象地描述了讀書時手緊緊握着卷軸,太過專注而忘記放手。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專注、不分晝夜的樣子。
成語“手不釋卷”由手部(手)和書部(卷)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手部作為部首,在漢字中通常是用于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書部則代表卷軸。手部的拼音是“shǒu”,書部的拼音是“juǎn”。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手部的筆畫數是4,而書部的筆畫數是9。
“手不釋卷”最早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文人孟郊的《登科後》一詩中。由于這首詩描寫了學子急切渴望進取的場景,成語“手不釋卷”便由此而來,成為了一種形象的比喻。
繁體字形如「手不釋卷」,使用于傳統漢字書寫的地區,如台灣、香港等。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漢字“手”和“卷”的寫法略有差異,手部的寫法更為簡化,而卷則包含了更多的筆畫。這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
他對學習充滿熱情,每天晚上都手不釋卷,直到深夜。
手段、手工、手稿、卷軸、卷煙
鞠躬盡瘁、專心緻志、埋頭苦幹
漫不經心、懶散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