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科舉考試八股文,有取經文中某段末句和下一段的首句;或上句的後半句或末一字和下句的上半句或第一字,連接起來作試題的,稱“搭截題”。亦省作“ 搭題 ”、“ 搭截 ”。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法時帆谑語》:“某司空督學 中州 時,好出搭題以防勦襲之弊,緻經文多割裂, 法時帆 學士心惡其行。”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題難,故少困於搭截,知作法而忘義理;額隘,故老逐於科第,求富貴而廢學業。” 魯迅 《書信集·緻徐懋庸》:“ 邱先生 的批評,見過了,他是曲解之後,做了搭題,比太陽社時代毫無長進。”
“搭截題”是清代科舉考試八股文中一種特殊的命題形式,其核心特點是将經文的句子或字詞進行截取并重新組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搭截題要求考生将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中某段落的末句與下一段落的首句連接,或選取上句的後半部分與下句的前半部分拼接成題目。例如,若原文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能截取“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作為題目。
這種題型最初用于防止考生抄襲現成答案(即“勦襲”),通過割裂經文内容增加考試難度,迫使考生深入理解經典邏輯。但實際效果常導緻考生死記硬背,反而忽略義理。
搭截題亦省稱為“搭題”或“搭截”,部分考官會調整拼接方式,如取上句末字與下句首字(如“說乎有朋”)。
搭截題是科舉制度下一種極端的命題嘗試,雖意圖提升考試嚴謹性,卻因違背經典原意和實際執行問題飽受争議,最終隨八股文一同退出曆史舞台。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清代文獻如《嘯亭續錄》。
成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它由多個漢字組成,具有獨特的意義。其中,"搭截題"(dā jié tí)是一個常見的成語。
"搭截題"由三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搭"、"截"和"題"。
"搭"字的部首是手,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截"字的部首是刀,它的總筆畫數為9。
"題"字的部首是言,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搭截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法書籍之一,其中有一章節是關于搭截的。搭截指的是用兵法中的某種方式攻擊和制約對方。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并用于修飾人們之間的相互制約或競争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搭截題"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搭截題"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搭"字的上部是由兩個"手"字組成,"截"字的上部是由"刀"字和"戈"字組成。
1. 他們互相搭截題,形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的局面。
2. 在商業競争中,搭截題成為了一種常用的戰術手段。
在搭截題中,可以組成其他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搭手:互相攙扶;
2. 截鋒:戰争中最前線的部隊;
3. 題字:寫字。
與"搭截題"意義相近的成語有:
1. 攻防相制:彼此攻擊和防守,相互制約;
2. 進退維谷:進一步或退一步都會陷入困境;
3. 互為制約:相互制約,雙方都無法獲得完全勝利。
與"搭截題"意義相反的成語有:
1. 相搏:相互戰鬥,沒有制約;
2. 釜底抽薪:削弱對方的力量,使其無法制約;
3. 單兵突進:個人或一方忽視對方的制約,單獨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