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張弓注矢作射擊準備。《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 李善 注:“攝,謂張弓注矢而持之。”
(2).指持弓。《後漢書·朱穆傳》“舉 穆 高第,為侍禦史” 李賢 注引 晉 司馬彪 《續漢書》:“ 穆 過,呵虎賁曰:‘執天子器,何故投於地!’虎賁怖,即攝弓。”
“攝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張弓注矢的準備動作
指拉緊弓弦、搭箭待發的狀态,常見于軍事或狩獵場景。如《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描述邊郡士兵“皆攝弓而馳”,李善注釋“攝,謂張弓注矢而持之”。
持弓的行為
廣義上也可表示手持弓箭的動作,如《後漢書·朱穆傳》記載士兵因受呵斥而“攝弓”,此處強調持弓的即時反應。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延伸為比喻努力或堅定意志,例如“形容人用力行事,決心進取”。此用法可能源于《左傳》“攝弓矢而望之”的意象,但需注意這是後起的引申義,非原始語境含義。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注釋(如)優先理解其本義,引申義則需謹慎考據。
攝弓(shè gōng)是指拉弓準備射擊的動作或姿勢,也可以用來比喻準備行動或做某件事情。
攝弓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弓,手部部首為手字旁,弓部部首為弓字形,總筆畫數為12畫。
攝弓一詞最早見于《毛詩·大雅·文王之什》:“肅雍淑邁, 曰式微啟。攝彼九疇,萬邦作孚。”古代人從事狩獵活動時,需要攝取弓箭,準備進行獵殺。
攝弓的繁體字為攝弓。
在古代漢字中,攝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從左至右寫,先寫手部部首,後寫弓部部首。
1. 他攝弓搭箭,準備射擊。
2. 在大家翹首以待的時刻,他攝弓待發,迅速采取行動。
攝影、攝像、攝取、攝入、攝氏度。
拉弓、執弓、搭箭。
放弓、松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