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漏盡的意思、漏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漏盡的解釋

(1).刻漏已盡。謂夜深或天将曉。 漢 蔡邕 《獨斷》卷下:“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資治通鑒·漢元帝建昭二年》:“恐後漏盡宮門閉,請使詔吏開門。” 清 方苞 《弟椒塗墓志銘》:“吾父喜交遊,與諸公夜飲,或漏盡乃歸。”

(2).佛教語。謂煩惱為“漏”。至三乘的極果,以聖智斷盡此種種煩惱,稱為“漏盡”。 南朝 宋 僧愍 《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道則以仙為貴,佛用漏盡為妍;仙道有千歲之壽,漏盡有無窮之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漏盡”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漏盡”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計時器水滴殆盡 指古代計時工具“漏刻”(又稱“銅壺滴漏”)中的水即将滴完,象征時間已至盡頭、夜盡天明。《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漏刻已盡。指夜深或天将曉。” 此義項源于古人以滴水計量時間的方式,當壺中水将滴盡,即代表一個計時周期(通常指一夜)結束。如漢代蔡邕《獨斷》載:“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鐘鳴則息。”即用“漏盡”表示拂曉時分。

二、佛教引申:煩惱斷除,生死解脫 在佛學術語中,“漏”喻指煩惱(如貪、嗔、癡等),“漏盡”則指徹底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超脫生死輪回。《佛學大辭典》解釋:“漏者煩惱之異名,漏盡者,煩惱斷盡也。” 此概念強調通過修行達到無漏清淨的境界,如《雜阿含經》所言:“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三、文學象征:生命或事物終結 由時間、生命有限的意象引申,常喻指壽命終結、氣數已盡或事物衰亡。如《漢書·佞幸傳》載:“(鄧通)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顔師古注引應劭曰:“漏盡,鐘鳴,夜行時也。”此處暗喻人生窮途末路。蘇轼《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聩……五更三點不須問,漏盡鐘鳴自相對。”亦以“漏盡”暗含時光流逝、生命老去的哲思。

總結

“漏盡”一詞融合了物質計時、宗教哲學與文學隱喻三重維度:其本義指向時間流逝的終點(夜盡天明);佛教術語中專指煩惱滅盡、解脫生死的最高境界;文學語境中則常象征生命終結或氣運衰竭。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天文儀器、佛教思想及傳統文化背景,方能把握其豐富意蘊。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紙質版)對“漏盡”的釋義。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醫學書局,1922年)關于“漏盡”的佛教釋義。
  3. 古典文獻用例(《漢書》《雜阿含經》等)及蘇轼詩歌解析。

    (注:因權威詞典及古籍原文暫無官方線上版本,此處依據通行紙質文獻釋義,未提供直接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漏盡”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分為以下兩類:

一、時間含義

指刻漏已盡,表示夜深或天将破曉。古代用“漏刻”(計時器)劃分晝夜,漏盡即漏壺中的水滴盡,象征時間段結束。

二、佛教含義

在佛教中,“漏”喻指煩惱,“漏盡”指通過修行達到斷盡煩惱、解脫輪回的境界,是佛教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标。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均源于古代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時間含義多見于曆史記載,佛教含義則用于宗教哲學領域。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代典籍或佛教經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按察阿谀順旨貝葉書插艾褫魄純服丹核跌跌絆絆堕馬凡情範人飛動蜚鸓忿懑佛座府司伏線俯項寡命貫城觀燈孤鸾寡鹄黃能黃沙獄鬟腳獲谷獲刈減腳鵝焦熬驕亢筋骼驚嘷扃鐍記説就湯下面集絃膠據守看守内閣略奪連曡柳子祠冒絮夢官叛附皮排戕夷輕飈青霜仁鳥三薰賞不逾時石墨瘦客焘奡甜睡銅圍鐵馬頹垣斷壁頑謬無根據陷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