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枨觸的意思、枨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枨觸的解釋

(1).觸犯,觸動。《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無量 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邪?’自是羣鹿馴擾,不復棖觸。” 金 李純甫 《虞舜卿送橙酒》詩:“何物督郵風味惡,棖觸閑愁無處着。” 茅盾 《子夜》五:“這在從前不過覺得可笑而已,但現在卻因枨觸着 吳荪甫 的心緒而覺得可恨了。”

(2).感觸。 唐 李商隱 《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君時卧棖觸,勸客白玉杯。”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看折柳,聽吹笳,離腸棖觸斷無些。” 清 趙翼 《青山莊歌》:“我聞此語心棖觸,信有興衰如轉轂。” ********* 《萍蹤寄語》一:“倚裝待發,枨觸萬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枨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g chù(注意“枨”不讀 ch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觸犯、觸動
    指因外界事物或行為引發的直接碰撞或心理波動。

    • 古籍例:《新唐書》記載“鹿犯所植松柏,無量號訴……自是群鹿馴擾,不復棖觸”。
    • 現代例:茅盾《子夜》中“枨觸着吳荪甫的心緒而覺得可恨”。
  2. 感觸
    表示因外界情境引發的情緒或思考。

    • 詩詞例:李商隱“君時卧棖觸,勸客白玉杯”;清代趙翼“我聞此語心棖觸,信有興衰如轉轂”。
    • 現代例:鄒韬奮“倚裝待發,枨觸萬端”。

二、字源與用法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新唐書》、李商隱詩集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枨觸》的意思

《枨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粗俗、輕浮、庸俗”。通常用來形容言談、行為舉止不莊重、不得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枨觸》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字旁和虎字旁。它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枨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外篇·大宗師》:“乃非輕于枨觸。”後來逐漸用來形容言行舉止輕浮、庸俗的人。

繁體

《枨觸》的繁體字為「枨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枨字是由“木”和“虎”組成,構造稍有差異。觸字的古代寫法大緻相同,隻是筆畫順序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的言談舉止總是枨觸不堪,缺乏紳士的風度。

2. 這部電影被批評為充斥着枨觸的幽默,缺乏内涵。

組詞

枨觸的相關詞語有:枨躇(指言談舉止輕浮、沒落文雅)、枨笑(粗俗、輕浮的笑聲)。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粗俗、輕佻。

反義詞:莊重、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