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謂命、物、時、功、神為五賊。《陰符經》上:“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張果 注:“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黃帝 所以代 炎帝 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 堯 所以代帝 摯 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 舜 所以代帝 堯 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大禹 所以代帝 舜 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殷湯 所以革 夏 命也, 周武 所以革 殷 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 清 錢謙益 《煉丹台》詩:“六相資輔弼,五賊收狂癲。”
(2).指五種有害禾稼的東西。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雲賦》:“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而除五賊。”
(3).五種自傷緻疾之事。 清 唐甄 《潛書·厚本》:“思淫心疾,氣淫肝疾,味淫脾疾,飲淫肺疾,色淫腎疾。此五者,内自賊者也。五賊日蝕,則漸傷而中虛,以成内疾。”
“五賊”是源自道教經典《陰符經》的哲學概念,其含義因不同文獻和語境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解釋:
“五賊”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自然與人事中潛藏的規律和矛盾力量,道教強調通過認知并駕馭這些力量實現“天人合一”。其多重含義體現了古代哲學對自然、社會和人體規律的綜合性思考。如需進一步探讨《陰符經》原文或五行理論,可參考相關道教典籍或注釋。
《五賊》是一個漢字詞,意為“五個盜賊”或“五個罪犯”。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夥盜竊犯罪分子或指代五個做惡多端的人。
《五賊》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貝”(財富),部首貝表示與金錢、財富相關。這個詞共有10個筆畫。
《五賊》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修辭學中,這個詞多用于形容手法高明、惡用心機的盜賊,或者用來比喻厲害的敵手。
《五賊》的繁體字為「五賊」。
在古代,漢字《五賊》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五”和“賊”組成。
1. 這個城市裡的五賊猖獗,民不聊生。
2. 那些五賊企圖铤而走險,被警方迅速抓獲。
1. 五人組
2. 五花八門
3. 五彩斑斓
4. 五湖四海
5. 五谷豐登
1. 盜賊
2. 罪犯
3. 歹徒
4. 匪徒
5. 小偷
1. 警察
2. 守法公民
3. 正直人
4. 溫良恭儉讓的人
5. 善良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