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謂命、物、時、功、神為五賊。《陰符經》上:“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張果 注:“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黃帝 所以代 炎帝 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 堯 所以代帝 摯 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 舜 所以代帝 堯 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大禹 所以代帝 舜 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殷湯 所以革 夏 命也, 周武 所以革 殷 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 清 錢謙益 《煉丹台》詩:“六相資輔弼,五賊收狂癲。”
(2).指五種有害禾稼的東西。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雲賦》:“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而除五賊。”
(3).五種自傷緻疾之事。 清 唐甄 《潛書·厚本》:“思淫心疾,氣淫肝疾,味淫脾疾,飲淫肺疾,色淫腎疾。此五者,内自賊者也。五賊日蝕,則漸傷而中虛,以成内疾。”
"五賊"是中國古代哲學與術數理論中的特殊概念,在不同典籍中存在多元闡釋,其核心内涵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道教理論中的宇宙運行規律 《黃帝陰符經》提出:"天有五賊,見之者昌",此處"五賊"指五行相克關系。唐代李筌注解強調:"五賊者,五行之氣,天之五德。施行於天,猶盜竊之機。"具體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自然法則,代表天地間能量轉化規律。
二、中醫體系中的病理指稱 《難經·四十九難》記載:"五邪所病,謂之五賊",将風、寒、暑、濕、燥五種外感緻病因素稱為五賊。明代張景嶽在《類經》中補充:"賊者,傷害之名",強調這些環境因素對人體正氣的侵襲作用。
三、相術學說中的面相特征 宋代《太清神鑒》記載:"五賊者,眼有赤脈,耳有反骨,鼻有曲節,唇有缺棱,舌有短紋",認為此類面相特征預示命運坎坷。該學說後被收錄于明代《三命通會》,成為古代命理判斷的重要依據。
“五賊”是源自道教經典《陰符經》的哲學概念,其含義因不同文獻和語境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解釋:
“五賊”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自然與人事中潛藏的規律和矛盾力量,道教強調通過認知并駕馭這些力量實現“天人合一”。其多重含義體現了古代哲學對自然、社會和人體規律的綜合性思考。如需進一步探讨《陰符經》原文或五行理論,可參考相關道教典籍或注釋。
哀默百感白玉無瑕邊闌倡籍辭場大河碓機耳鼠飛煉覆庇負石赴河甘約隔牆構兵寡彈詭伏詭説畫媵嬌韻驚弦之鳥濟然久習隽爽狂闇戀恩硫酸亞鐵躶膚明通偶戲牌樓辟命鋪陳籤到牆立觀窮埜卻月熱歠弱淵喪膽亡魂三幼賞豫紹祚沈冥申言師姐師郎手泐首選輸入阻抗送燈台飕飂坦克車桃源想天龍八部同等學力托後兔竹舞動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