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兼肉的意思、兼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兼肉的解釋

二種肉食。《屍子》卷下:“ 晉 國苦奢, 文公 以儉矯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後漢書·劉虞傳》:“ 虞 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 明 唐順之 《王冢婦唐孺人墓志銘》:“孺人從於宦者十年。然所服禦一不改其素,非賓燕,不設兼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兼肉”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一、基本釋義

“兼肉”指同時食用兩種肉類,或特指古代敬老禮制中為年長者同時提供的兩種肉食。該詞源于古代文獻,強調肉食的并置與優待含義。

二、詞源與典籍依據

  1. 《孟子》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漢代趙岐注:“七十不食兼肉,恐其多而傷胃也。”此處“兼肉”指多種肉類混雜食用,趙岐認為老者需飲食節制(來源:中華書局《孟子正義》)。

  2. 禮儀制度中的專指

    在周代養老禮中,“兼肉”特指為年長者同時配備的兩種肉食。《禮記·王制》載:“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鄭玄注:“貳膳,謂有兼肉。”即七十歲長者每日可享兩種肉食,體現尊老之制(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集解》)。

三、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兼肉”一詞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需區别于“葷腥”(泛指肉食)或“膳羞”(精緻菜肴),其核心在“并食二肉”的特定場景。

權威參考文獻

  1. 趙岐(漢)注,《孟子正義》,中華書局。
  2. 鄭玄(漢)注,《禮記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念孫(清),《廣雅疏證》,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兼肉”詞條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兼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1. 基本含義
    根據《屍子》《後漢書》等古籍記載,“兼肉”指兩種肉食,常用于描述古代節儉的飲食方式。例如晉文公為糾正奢侈風氣,規定“衣不重帛,食不兼肉”(不穿雙層絲帛,不吃兩種肉食)。

  2. 引申意義
    該詞也暗含反對鋪張浪費的價值觀,如《後漢書·劉虞傳》提到劉虞“食無兼肉”,體現其清廉簡樸的品德。

  3. 現代誤讀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兼肉”解釋為“同時擔任多個職務”,可能是對“兼”字的引申誤讀。但根據古籍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查字典),其本義仍以“兩種肉食”為主。

該詞核心含義源于古代節儉傳統,強調飲食從簡,現代使用需注意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避免與“兼職”等詞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慕白墨暴屍卑隱匾紮比雠襯履塵頑黜廢漼弛當巡額娘耳邊之風分佃富面百城幹柴戆鈍工程塑料鴻翔鸾起畫布化分胡粉胡話昏夙呼召佳谶煎厥極大值金融家橘化為枳峻固刊文吭吭郎位涼氛靈智留一手履凫冒尖戶毛毛細雨木魚普快七八秋場鵲構人棄我取褥草杉贅少子壽光先生四大天王司應蓑草素日陶琴桃實圖套言偉度誤證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