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劉寶楠 正義:“譬者,喻也;以己為喻,故曰近。” 章炳麟 《菌說》:“獨6*夫為我,即曰貪賊;能近取譬,即曰仁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能近取譬漢語 快速查詢。
“能近取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éng jìn qǔ pì,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自身或身邊的事物進行類比,推己及人,替他人着想。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
出自《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原指儒家“仁”的實踐方法,即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強調推己及人的道德準則。
引申義:
在語言表達或教育中,指用貼近生活的比喻或事例解釋抽象概念,幫助他人理解。
“能近取譬”既是一種道德實踐方式,也是一種語言表達技巧,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儒家經典。
「能近取譬」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能夠通過類比以便更好地理解或解釋某件事情。這個成語包含了三個詞組,分别是「能近」、「取」和「譬」。
拆分部首和筆畫:「能」的部首是「⺆」,總計有「11」個筆畫;「近」的部首是「辶」,總計有「7」個筆畫;「取」的部首是「又」,總計有「8」個筆畫;「譬」的部首是「言」,總計有「149」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荀勖傳》。荀勖是晉朝的一個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在《荀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夫物固如是,豈特人哉?上古聖人能近取譬,則堯舜之道可告胤孫而無愧。”後來,「能近取譬」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能近取譬」的繁體寫法為「能近取譬」。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能近取譬」中的每個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為了便于識讀和傳承,現代常用的考古字形已經統一了這些字的寫法。
例句:他通過能近取譬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們更容易理解。
組詞:能近、近取譬
近義詞:比方、類比、類似、類推
反義詞:不能取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