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順;柔順。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牧羊,必須大老子,心性宛順者。” 明 袁宏道 《妾薄命》詩:“舊人百宛順,不若新人駡。” 清 徐士銮 《宋豔·駁辨》:“ 小娟 叩頭言曰:‘此亡姊 盼奴 事,乞賜周旋,非惟 小娟 感荷更生, 盼奴 亦蒙恩泉下也。’倅喜其詞宛順。”
“宛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宛順”意為和順、柔順,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态度溫和謙遜,言行舉止順從他人意願。例如《齊民要術》提到牧羊者需“心性宛順”,強調性格的柔順特質。
“宛”字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低窪”(如“宛丘”)或“隆起”(如《爾雅》注“中央隆高”),但“宛順”一詞僅取其“柔美、溫和”的引申義。
宛順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态度和行為有禮貌、恭敬、順從的意思。
宛順的部首是宀(mián)和頁(yè),宀在左邊,頁在右邊。宛順總共有13個筆畫。
“宛順”一詞來源于《詩經·小雅·宛丘之什·宛順之什》中的《宛丘之什·宛順之什》。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表示人們待人接物的禮貌和順從的詞語。
宛順的繁體字為「宛順」。
古時候,宛順可以寫作「宛順」(宀的上邊是兩點),或者可以寫作「宛舜」(宀的上邊是三點)。
1. 他待人宛順,深受大家喜愛。
2. 她的舉止宛順,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宛順可以和一些字組成新的詞語,如宛順可分别搭配「待人」、「舉止」等詞,形成新的詞語,如「待人宛順」和「舉止宛順」。
謙和、恭順、規矩、懇切。
放肆、粗魯、無禮、桀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