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史簡的意思、太史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史簡的解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 齊 崔杼 弑其君 莊公 ,“太史書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 南史氏 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後因以“太史簡”為史官臨難不苟,敢于秉筆直書的典實。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在 齊 太史簡,在 晉 董狐 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史簡"的漢語詞典釋義

"太史簡"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的固定詞組,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史官(太史)記載曆史的竹簡,象征着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忠實記錄曆史的職業精神與氣節。

  1. 字面構成與基礎含義:

    • 太史:中國古代官職名,主要負責記錄史事、編纂史書、掌管天文曆法等。在周代及後世,太史負有如實記載朝廷大事和君王言行的職責。
    • 簡:指竹簡,是紙張發明前中國古代主要的書寫載體。
    • 因此,"太史簡"的字面意思就是太史官用來書寫曆史記錄的竹簡。
  2. 核心典故與象征意義: "太史簡"的深層含義和崇高地位源于一個著名的曆史事件,記載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事件背景:春秋時期,晉國權臣趙穿弑殺了昏君晉靈公。當時晉國的正卿(執政大臣)是趙盾(趙穿的族兄),趙盾并未出境,後返回國都。
    • 董狐直筆: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冊(簡)上記載道:“趙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趙盾辯解稱弑君者是趙穿,非己所為。董狐反駁道:“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賊,非子而誰?”(您身為正卿,逃亡未出國境,回來後又不讨伐弑君的兇手,不是您弑君又是誰?)趙盾無奈接受。
    • 象征意義:董狐不畏權貴,堅持按照史官的原則如實記錄曆史,即使面對當權者的壓力也甯死不屈(後世傳說董狐因此被殺,但《左傳》未載其結局,強調的是其直書精神)。因此,“太史簡”便成為史官忠于職守、堅持真理、秉筆直書、不懼犧牲的崇高氣節和曆史責任感的象征。它代表了曆史記載的客觀性和神聖性。
  3. 引申用法與現代意義: 在後世的文化和語言中,“太史簡”常被用來:

    • 代指剛直不阿、忠于事實的史官或記錄者。
    • 象征曆史的公正裁決和不可篡改性。
    • 比喻堅持正義、不畏強權的精神。
    • 常與“董狐筆”并用或互換,共同構成“董狐直筆”的成語,強調直書實錄的史德。

“太史簡”不僅指古代史官書寫曆史的工具,更承載着以董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史官秉筆直書、不畏強權、以死殉職的崇高精神遺産。它象征着曆史書寫的嚴肅性、真實性和史官維護曆史真相的勇氣與責任感,是中國文化中關于史德與氣節的重要文化符號。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太史簡”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核心含義: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該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史官為記錄真相不畏強權的故事:

  1. 事件背景:齊國權臣崔杼弑殺國君莊公後,要求史官篡改曆史。
  2. 史官風骨:太史伯如實寫下“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殺害;其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繼堅持直書,亦遭殺害。最後太史季仍秉筆直書,崔杼被迫放棄幹涉。
  3. 延伸影響:南史氏聽聞太史兄弟遇害,執簡前往繼續記錄,發現真相已被記載後才返回。

此典故成為史官臨難不苟、堅守職責的象征,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贊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二、引申含義:書寫潦草的現象(較少用)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太史簡”因古代史官需快速記錄,字迹可能潦草難辨,故引申為形容書寫不工整的情況。但此用法遠不及核心含義常見。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礙事八丁兵白薇柏子閉锢駁雜蔡文姬讒計成軍城樓蟲蝦醇古大多大拇哥颠不辣定據丁香柿都撚子風宇高岌躬覽購線貴閥谷馬浩露黃篾樓隳摧揮羽家屋窘厄咎有應得峻秀來崪淩騰理說龍光瑞像茂美冥思墨迹念望呸搶飄悠屏鏡錢平氣奪啓問羣匹潤滑三寸管山崩水竭膳羞生殺之權谥碑時蹇收悉説表淑旂素屏憲部憢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