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缊袍。泛指貧者所服粗陋之衣。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譬如假穀於 夷 齊 之門,告寒於 黔 婁 之家,所得者不過橡栗緼褐,必無太牢之饍、錦衣狐裘矣。”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冬無緼褐,夏渴瓢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緼褐,我自欲之。”
2.指貧寒者。《晉書·文苑傳·王沉》:“是則袞龍出於緼褐,卿相起於匹夫。”
“緼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衣物屬性
特指用粗麻、破絮制成的禦寒衣物,如《抱樸子·祛惑》提到“橡栗緼褐”,描述貧者連基本溫飽都無法滿足的狀态。
象征意義
引申為貧寒階層的代稱。如陶潛《祭從弟敬遠文》中“冬無緼褐”反映生活困頓,顔之推《顔氏家訓》則以“藜羹緼褐”強調安貧樂道的态度。
該詞屬古漢語,現代極少使用,多出現于研究文獻或引用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代衣物還是貧寒狀态。
緼褐(lǐn h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粗糙的織物,指由粗糙材料經過簡單織造而成的布料。它表示的是一種質樸自然、樸素清雅的生活狀态。
緼褐的部首是糸(纟)和衣,它的總共有11個筆畫。
緼褐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在《周禮》、《詩經》等經典作品中都有所提及。在繁體字中,緼褐的寫法為綾褐。
在古代,緼褐的寫法有所變遷。在金文和篆字中,緼褐的形狀為「綺」和「褐」的結合。而在隸書和楷書中,則演變為現在的「緼褐」的樣式。
1. 他身着一件緼褐的衣裳,看起來十分樸實而雅緻。
2. 這個村莊裡的人們過着質樸的生活,穿着緼褐衣物,卻滿懷甯靜和滿足。
緼褐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為其他詞語,例如「緼褐之交」(指朋友間相互扶持、守樸持真的友誼)、「緼褐無華」(形容人生活簡單樸素,不追求榮華富貴)等。
緼褐的近義詞可以是「粗布」、「粗糙布料」。反義詞可以是「精緻綢緞」、「華麗衣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