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擯的意思、承擯的詳細解釋
承擯的解釋
佐傧。承,通“ 丞 ”。《周禮·秋官·小行人》:“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及郊勞,眡館,将币,為承而擯之。” 鄭玄 注:“承猶丞也。” 孫诒讓 正義:“此承擯亦所以佐上擯而翊贊之者,與《肆師》‘佐儐’義同也。”《禮記·聘義》:“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 孔穎達 疏:“主國之卿為上擯,接迎於賓。大夫為承擯者,承副上擯也。”
詞語分解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 擯的解釋 擯 (擯) ì 排除,抛棄:擯棄。擯除。擯黜(罷黜并放逐)。擯諸門外。 古同“傧”,迎賓。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承擯”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種職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承擯指佐傧(輔助接待賓客的禮儀官員),其中“承”通“丞”,意為輔佐;“擯”即傧相,負責接待賓客。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禮儀安排。
二、出處與注釋
-
文獻來源
《周禮·秋官·小行人》記載:“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及郊勞、眡館、将币,為承而擯之。”
注:此處的“承擯”指協助主賓官完成迎接、慰勞、引導等禮儀流程。
-
曆代注解
- 鄭玄(漢代經學家)注:“承猶丞也”,即“丞”為輔助之意。
- 孫诒讓(清代學者)進一步解釋:“承擯佐上擯而翊贊之者”,強調其輔助上擯(主接待官)的職能。
三、實際應用示例
《禮記·聘義》提到:“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
意:由卿擔任主接待官(上擯),大夫擔任輔佐官(承擯),共同完成外交儀典。
四、字義拆解
- 承:通“丞”,輔佐、協助。
- 擯:同“傧”,指引導賓客的禮儀官員。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承擯》是一個古時候的漢字詞語,具有深刻的意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才”,第二個部首是“手”。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
在繁體字中,承擯的寫法保持不變。它的形狀和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差異。承擯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保持基本的形狀和結構。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如何使用承擯這個詞:他以才智和踏實的手段承擯了一項艱巨的任務。
承擯可以與其他字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詞組或句子。例如,承擔、才能和手段等詞語可以與承擯搭配使用,以表達更加具體的意思。
在意義上,承擯的近義詞可能包括承擔、承受和負責等詞語。這些詞語傳達了類似的概念或含義。
反義詞方面,可能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與承擯形成反義關系,因為它代表了較為積極的概念。但如果要尋找一個與承擯相反的詞語,可能會考慮“放棄”或“推卸責任”等與承擯含義相反的詞語。
總的來說,承擯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詞語,代表了才智和手段的結合。它在表達積極意義和描述個人能力或行動時非常有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