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戶貼”。登記每戶田産或人口的冊子。《宋史·食貨志上二》:“﹝方田﹞凡田方之角,立土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帳,有莊帳,有甲帖,有戶帖;其分煙析産、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元典章·戶部三·異姓繼承立戶》:“今次追到 萬洪 戶帖查照,與各人所供相同。”《元典章·戶部三·抄數戶計軍産》:“有司隨即出給印押戶貼付各戶收執。”《明史·食貨志一》:“ 太祖 籍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籍上戶部,帖給之民。”
“戶帖”是中國古代用于登記戶籍、田産或人口信息的官方冊籍,在不同朝代具有類似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戶帖是政府制作的冊子,主要記錄每戶的田産面積、應納稅額及人口信息。宋代稱“戶帖”,元代亦作“戶貼”,兩者為同義詞。
曆史背景與功能
形式與内容
戶帖通常包含土地方位标記(如土埄、樹木)、方帳(土地形狀圖)、甲帖(行政區劃信息)等,确保數據準确性和可追溯性。
社會意義
作為古代戶籍與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工具,戶帖不僅保障稅收,還維護了土地所有權,減少了民間田産糾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差異,可參考《宋史》《元典章》等文獻原文。
《戶帖》是指一種特定的字體或書法風格,源自于古代中國,在書法領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可以指著名的《戶帖碑》。
《戶帖》的拆分部首為門(ㄧ)和耳(ㄦ),總共包含5個筆畫。
《戶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楷書風格,被廣泛應用于公文書寫和官方文件。
《戶帖》的繁體為「戶帖」,部分區域或個人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戶」字的寫法較為簡化,隻包含2個筆畫。隨着時間的推移,筆畫逐漸增加,形成了現代的書寫風格。
1. 他的書法水平高超,尤其擅長《戶帖》的書寫。
2. 這份文件采用了清晰工整的《戶帖》字體,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1. 戶籍:指人口統計和管理的登記制度。
2. 門戶:指門的位置或門前的地方。
1. 戶手:指通往屋内的門扉。
2. 家帖:指以家族為主題的書法作品。
1. 土帖:指以民間藝術為基礎的書法風格。
2. 離帖:指不拘束于傳統規範的書法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