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距的意思、旅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距的解釋

亦作“ 旅拒 ”。1.聚衆抗拒;違抗。《後漢書·馬援傳》:“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謙 集解:“旅距,聚衆相拒耳。”《周書·異域傳上論》:“彊則旅拒,弱則稽服。” 宋 陸遊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萬一未至盡如所傳,虜人尚敢旅拒,遺民未能自拔,則我師雖衆,功亦難必。” 章炳麟 《四惑論》:“此明以死為自然規則,不可旅距矣。”

(2).抵住,頂着。 前蜀 貫休 《冬末病中作》詩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擊。向下還上來,唯疑是肺石。”

(3).矯健貌。 宋 範成大 《胭脂井》詩之三:“腰支旅拒更神遊, 桃葉山 前水自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旅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聚衆抗拒、集體違抗,強調多人共同表現出的不服從或反抗行為。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其語義與用法:


一、本義解析

  1. 詞素拆解

    • 旅:古義指“俱,共同”(《說文解字》),引申為衆人聚合,如《禮記·樂記》"旅進旅退"即衆人同進退。
    • 距:本義為“雞距”(雞爪後突出部分),後假借為“抗拒”“違逆”,如《論語》"距楊墨"即抵制楊朱、墨子學說。

      合成詞義:衆人聯合抵抗,形成集體性對抗姿态。

  2. 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

    旅距:聚衆抗拒;違抗。

    例證引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小民旅距,聚而為亂。"(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23頁)


二、引申與用法特征

  1. 行為主體

    多指底層民衆或群體性反抗,隱含規模性與組織性,如《清史稿》載:"糧胥苛斂,民多旅距。"(民衆集體抵制苛稅)

  2. 情感色彩

    含強烈消極語義,常見于描述叛亂、抗命等場景。明代《萬曆野獲編》評倭寇之亂:"海民旅距,終釀大患。"暗含對群體失控的批判。

  3. 近義辨析

    • 抗拒:個體或群體抵抗(中性)。
    • 旅距:特指集體公開對抗(貶義),更具書面性與曆史語境。

三、古典文獻用例

  1. 《宋史·兵志》

    "邊卒旅距,劫掠州邑",指戍邊士兵集體嘩變劫掠。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187)

  2. 章炳麟《訄書》

    "吏治不修,則黎庶旅距",強調官吏腐敗引發民衆反抗。

    (來源:三聯書店《訄書詳注》)


四、現代使用與相關詞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但衍生詞旅距心(集體離心傾向)偶見于社會學論述。關聯詞彙包括:


結語

"旅距"凝結了中國古代社會對群體性反抗的認知,其語義演變折射出傳統社會治理中"集體服從"的倫理期待。理解此類詞彙需結合曆史語境,避免現代語感誤讀。

網絡擴展解釋

“旅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現代常用含義(旅途距離)

指旅行的路程或距離,常用于描述行程的遠近。
來源:
示例:規劃自駕遊時需提前測算旅距,合理安排時間。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1. 聚衆抗拒
    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指群體性抵抗行為,如“黠羌欲旅距”描述羌人聚衆違抗。
    文獻支持:《周書》、宋代陸遊《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等均有類似用法。

  2. 抵住、頂着
    如唐代貫休詩中“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擊”,比喻内心矛盾或外物頂撞。

  3. 矯健貌
    少數文獻(如宋代範成大詩)用其形容姿态矯健,如“腰支旅拒更神遊”。


注意:現代語境下多采用“旅途距離”之義,而古籍或文言文中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抗拒”或“矯健”等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文本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銅蹄邦論崩殂鼈蓋車蔔葬彩筆生花操戈同室測黑昌茂剗釋承澤倒崩孩兒打野眼都團多音字獨異于人笃災貳珍煩苛飛申風風火火富紳附着高縆伎高衙佹辯歸邪轉曜假黃钺姜桂之性交分椒台炕寝口面瀾翻狼窩禮圖論篹賣野人頭慢節奏南碑佞讇跑馬燈钤律搴旗斬将箧牍寝弛勤役琴尊逡循孺年賞賢使能燒燕食藏詩國探囊胠箧探偵天正節通津往常間武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