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距的意思、旅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距的解釋

亦作“ 旅拒 ”。1.聚衆抗拒;違抗。《後漢書·馬援傳》:“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謙 集解:“旅距,聚衆相拒耳。”《周書·異域傳上論》:“彊則旅拒,弱則稽服。” 宋 陸遊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萬一未至盡如所傳,虜人尚敢旅拒,遺民未能自拔,則我師雖衆,功亦難必。” 章炳麟 《四惑論》:“此明以死為自然規則,不可旅距矣。”

(2).抵住,頂着。 前蜀 貫休 《冬末病中作》詩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擊。向下還上來,唯疑是肺石。”

(3).矯健貌。 宋 範成大 《胭脂井》詩之三:“腰支旅拒更神遊, 桃葉山 前水自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旅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現代常用含義(旅途距離)

指旅行的路程或距離,常用于描述行程的遠近。
來源:
示例:規劃自駕遊時需提前測算旅距,合理安排時間。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1. 聚衆抗拒
    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指群體性抵抗行為,如“黠羌欲旅距”描述羌人聚衆違抗。
    文獻支持:《周書》、宋代陸遊《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等均有類似用法。

  2. 抵住、頂着
    如唐代貫休詩中“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擊”,比喻内心矛盾或外物頂撞。

  3. 矯健貌
    少數文獻(如宋代範成大詩)用其形容姿态矯健,如“腰支旅拒更神遊”。


注意:現代語境下多采用“旅途距離”之義,而古籍或文言文中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抗拒”或“矯健”等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文本進一步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旅距

旅距(lǚ jù)是一個名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旅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聲調是4。距的部首是足,總筆畫數為足,聲調是1。

來源

旅距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其中“旅”意為行走旅行,表示人們外出的行動。而“距”意為距離,是兩點之間的間隔。

繁體

在繁體字中,旅距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旅距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構成仍然相同。

例句

1. 他的旅距很長,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趕到目的地。

2. 這次旅行的旅距隻有幾百公裡,很快就能到達。

組詞

旅程、旅途、旅行、距離、距離感等

近義詞

行程、路程、路途、移動距離等

反義詞

相聚、親密、接近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