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樗的意思、散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樗的解釋

不成材之樗木。比喻無用之人。常用作自謙之辭。語本《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應诏》:“多幸霑行葦,無庸類散樗。”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賓王 散樗易朽,蟠木難容。”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下官出山潦草,隱志不堅,立朝散樗,勛名未立,負媿良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樗”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典故
    該詞由“散”與“樗”組合而成,其中“樗”指樗木(臭椿樹)。《莊子·逍遙遊》中提到樗木“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因其木質疏松、無法成材,被匠人棄用。莊子借此比喻無用之物,後衍生出“散樗”一詞,字面意為不成材的樗木。

  2. 比喻義與用法
    散樗常被用來比喻無用之人,尤其在古代文學中多作為自謙之辭。例如唐代駱賓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中自稱“賓王散樗易朽”,表達謙遜态度。

  3. 易混淆含義辨析
    部分解釋(如)提到“形容人群分散不團結”,此說法可能源于對“散”字的單獨解讀,但根據權威文獻,該詞核心含義仍圍繞“無用”展開,需注意語境區分。

散樗的核心意義是借樗木的“無用”特性比喻人的才能平庸,多用于自我謙稱。其文化内涵與道家“無用之用”思想密切相關,使用時應結合典故背景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樗的意思

散樗(sàn c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散落的蓖麻和藜蒿的種子。它通常用于形容稀疏分散的樣子,或者指一些零散的東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樗的部首是木(mù),它的總筆畫數為16劃。

來源和繁體

散樗一詞源于《爾雅·釋木部》,是古代的一本文字詳解書。繁體字為「散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散樗的寫法為「散」分開的「敧」字上面加「木」,樗分開的「於」字上面加「木」。這種寫法也是一種繁草書體。

例句

1. 台風過後,花園裡散落了許多散樗,看起來十分淩亂。

2. 爺爺拿出一個小盒子,裡面裝滿了散樗種子,準備種植。

組詞

散落、散漫、樗栎、樗木、樗蒿

近義詞

分散、零散、散亂、散落

反義詞

集聚、集中、聚攏、聚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