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砥砺切磋。 宋 曾鞏 《送王希序》:“使以言相鐫切邪,眎吾言不足進也。”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失賢師長之鐫切,而與衆人處,其不陷于小人也幾矣。”
“镌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镌切”原指雕刻與切割的動作,引申為比喻人與人之間的砥砺切磋,強調通過深入交流或相互批評來提升自我。例如在學問、德行上的互相磨砺。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人的作品中:
“镌切”常與“磨砻”連用為成語“磨砻镌切”,出自王安石《進說》:“磨砻镌切,沉浸灌養,行完而才備。”此成語形容反複錘煉、精益求精的過程,多用于學術或品德的修養。
部分資料(如)将“镌切”單獨解釋為“刻得深且清晰”,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集原文。
《镌切》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由镌和切組成。
镌:由金屬器物上所镌刻的花紋(金屬器物表面刻畫花紋)代表。
切:用刀或其他尖銳的物體使物體分開或變形。
镌:部首為金,筆畫數為13。
切:部首為刀,筆畫數為2。
《镌切》這個詞語來源于漢語,是漢字的組合。
在繁體字中,镌切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差異,但镌切仍然保持相同的意思和寫法。
1. 他的創作風格獨特,以镌刻的藝術形式為特色。
2. 他用刀将木頭切割并雕刻出一幅精美的十二生肖镌切作品。
3. 這塊石碑上镌刻着曆史上的重要事件。
镌刻、切割、雕刻、切分、镌繡等。
雕刻、刻劃、刮削、銘刻。
平滑、光滑、整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