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署的意思、谏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署的解釋

谏官官署。《太平廣記》卷二二四引 唐 康骈 《劇談錄·龍複本》:“時 永樂 蕭相 寘 亦居諫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署”是古代中國官制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谏署(拼音:jiàn shǔ)指古代負責谏言的官署,屬于中央機構的一部分,主要職能是接受官員的谏言并上呈皇帝。該詞由“谏”(規勸君主)和“署”(官署)組成,字面含義即“谏官的辦公機構”。


二、詳細解釋

  1. 職能與性質
    谏署是谏官的集體辦公場所,谏官職責包括向皇帝直言進谏、糾正政策失誤等。例如唐代《劇談錄》記載:“時永樂蕭相寘亦居谏署”,表明谏署是谏官任職的機構。

  2. 引申意義
    該詞也可比喻敢于直言的官員,強調其不畏權貴、堅持真理的品質。例如在曆史語境中,稱某人“居谏署”不僅指其官職,也暗含對其剛正品格的認可。


三、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可參考《太平廣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署

谏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谏”是由讠(讠是個别做為偏旁的右上角的“言”)和言組成,表示勸谏、規勸、忠告的意思;“署”則由罒和者組成,表示籤字、批示、公文抄寫處的意思。

部首和筆畫

谏的部首是讠(讠是個别做為偏旁的右上角的“言”),而它的總筆畫數為4畫。署的部首是罒(罒是“網”字的旁邊加兩點兒),總共有13畫。

來源和繁體

谏署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官職的名稱。在古代,谏署是皇帝朝廷中的一個重要職位,負責向皇帝提出忠言和規勸。繁體字的谏署是諫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谏署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谏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個空心的長方形,下半部分是“言”的右側開口,偏旁保留了“言”的兩個橫折。門字則是獨立的,下面沒有"者"的偏旁。

例句

1. 官員應當勇于谏署,為皇帝提出真實的建議。

2. 志士須有忠言逆谏之志,方能為國家謀福利。

組詞

谏官、署名、谏進、谏對、谏察、宣谏、進谏等

近義詞

谏狀、谏書、規勸、忠告

反義詞

奉承、阿谀、迎合、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