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不通達的;沒有不通曉的。《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 漢 嚴遵 《道德指歸論·道生》:“督以自然,無所不通。”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晝夜不出,經六年,遂無所不通。”《水浒傳》第二回:“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無所不通”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讀音:wú suǒ bù tōng(注意“通”讀作“tōng”,而非“tòng”)
字面含義:沒有不通達或不通曉的事物,形容知識廣博、能力全面,對各類事物均有深入了解。
出處溯源
核心含義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反義詞
“無所不通”強調全面性與通達性,既可形容學識淵博,也可指能力卓越。其核心在于“通”字,即貫通與精通的結合,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全才”的推崇。
“無所不通”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無論是什麼事情都能夠熟練、精通地處理。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無所不通”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言”。“一”部表示形容詞,而“言”部則表示與言語有關。整個詞有15個筆畫,包含4個部首和11個部件。
“無所不通”最早見于《左傳》中的“賤無所不通”。意為一個人能夠應對任何事情,沒有什麼是他不能做的。
繁體字“無所不通”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對于“無所不通”這個成語來說,古時的寫法是“無所不通”,字形較繁瑣。
1. 他在各個領域都無所不通,所以被人們稱為全才。
2. 她學習刻苦,無所不通,成績優秀。
無所不曉、無所不為、無所不有。
無所不知、滿腹經綸、博古通今。
一無所知、一知半解、門外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