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仇恥的意思、仇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仇恥的解釋

(1).痛恨蒙受恥辱。 宋 葉適 《應诏條奏六事》:“仇恥者必思報復, 夏 少康 、 越 句踐 、 漢武帝 、 唐太宗 是也。”

(2).仇恨和恥辱。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烈士吳樾君意見書》:“進則不能為祖國洗濯仇恥,退亦不克得 滿洲 信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仇恥是古漢語複合詞,由“仇”與“恥”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蒙受欺辱、壓迫而産生的仇恨與羞恥感,常引申為待雪之恨或應報之仇。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拆解

  1. 仇(chóu)

    《說文解字》釋為“讎也”,本義指仇恨、敵對關系。如《詩經·秦風·無衣》中“與子同仇”,即指共同抗敵之志。

  2. 恥(chǐ)

    《廣雅·釋诂》解作“辱也”,表示羞愧、屈辱。《論語·學而》強調“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凸顯道德層面的羞恥心。

二字結合後,“仇恥”凝結了“因辱生恨,誓欲雪恥”的複合情感,多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國仇家恨的表述。


二、文化内涵

  1. 家國情懷的象征

    古代士人常以“仇恥”抒發對民族屈辱的憤懑。如嶽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将“恥”與“恨”并提,呼應“仇恥”的深層精神。

  2. 道德鞭策功能

    《禮記·中庸》言“知恥近乎勇”,儒家文化中,“恥感”驅動個體通過行動洗刷污名,而“仇恥”更強化了複仇雪恥的道德正當性。


三、經典用例


四、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語境中,“仇恥”一詞使用頻率降低,但“國仇家恨”“知恥後勇”等衍生短語仍承襲其精神内核,常見于曆史叙事與文學創作。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仇恥”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仇”(仇恨)和“恥”(恥辱)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痛恨蒙受恥辱
    指因遭受屈辱而産生強烈的憤恨心理。例如宋代葉適在《應诏條奏六事》中提到,夏少康、越王勾踐等曆史人物因心懷仇恥而立志複仇。

  2. 仇恨與恥辱的複合概念
    既包含對恥辱事件的憤恨,也指代仇恨和恥辱本身。如近代史資料中,吳樾烈士提到“洗濯仇恥”,即指消除國家遭受的仇恨與屈辱。


二、用法與例句


三、相關延伸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閱詳細釋義與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柏海瘢痆罷收鞭石撥冗不疊出判到頭來大直若诎敦質咄唶跺泥發窘軋空頭溝樓勾芒官寮瑰器谏書進名際涯狙擊手懇辭孔釋庫藏揆度涼糕蓮華樂玲玲馬昭磨扇壓住手穆民南半球男耕婦織南交南僞驽犬片時遷逝挈杅青筦清課秋秀券台人燈弱守纔則燒紙馬折床透撞兒屠兒岏巑丸封完潔相敬如賓仙居術現實小袋黠羌吸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