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書的意思、谏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書的解釋

[remonstrance] 臣下向帝王進谏的奏章

詳細解釋

向君主進谏的奏章。《漢書·儒林傳·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 唐 韓翃 《送夏侯校書歸上都》詩:“此回将詣闕,幾日諫書成。” 宋 朱熹 《送張彥輔赴阙》詩:“問君此去談何事,袖有諫書三萬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書”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臣子向君主或上級官員進谏的正式文書,通常以奏章或奏折形式呈現,内容涉及勸谏、批評或告狀。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對政策、決策或君主行為的異議或建議。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1. 起源與功能
    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奏議制度,是古代士大夫履行“以道事君”職責的重要方式。如《漢書》記載王式“以三百五篇谏”,即用《詩經》内容勸谏君主()。

  2. 典型事例

    • 元代官員譚澄曾向忽必烈谏書,建議允許無子嗣的庶民納妾,體現民生關懷()。
    • 唐代韓翃詩句“幾日谏書成”,反映了谏書撰寫的嚴謹性。

三、文化意涵

四、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權威的理性批評,如提到“貪腐官員落馬的鞭炮聲,是一封無聲谏書”,賦予傳統概念新的時代解讀。


建議結合《漢書·儒林傳》等史料進一步了解古代谏诤制度的曆史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書》的意思

《谏書》是指糾正上司或者君主錯誤的書信或建議,以起到勸谏、規勸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讠部,兼聲部。因為“谏”字的左邊是“讠”,右邊是“兼聲”。

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谏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列傳》中,其中記載了史書中有五十四篇的《谏書》,意在對統治者提出忠告。

繁體

《谏書》的繁體字為「諫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谏書」的字形有所變化,其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例句

1. 他寫了一封《谏書》,誠懇地向君主表達自己的忠告。

2. 這封《谏書》堪稱勇往直前的表達方式,呼籲君主重視國家發展。

組詞

谏言、谏诤、書信、建議、勸谏

近義詞

勸谏、規勸、忠告、建議

反義詞

奉承、迎合、媚上、谄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