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石的意思、鞭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石的解釋

(1).《藝文類聚》卷七九引 晉 伏琛 《三齊略記》:“ 始皇 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于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 城陽 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後遂以“鞭石”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 宋 蘇轼 《兩橋詩·西新橋》:“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 元 陳樵 《蔗庵賦》:“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謝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貞 《太和即事》詩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鑿空懸。”

(2).相傳 難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兩塊大石,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調,百姓便進洞祈福。天旱則鞭打陰石得雨,雨多則鞭打陽石天晴。事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夷水》。後作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樂儀同苦熱》:“鞭石未成雨,鳴鳶不起風。” 唐 杜甫 《雷》詩之二:“暴尪或前聞,鞭石非稽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鞭石”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典故和引申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鞭石”字面指用鞭子抽打石頭,常用來比喻做事困難、力不從心,或形容看似徒勞的努力。


二、典故來源

  1. 秦始皇造橋神話
    傳說秦始皇欲造石橋跨海觀日出,有神人驅石下海相助。若石頭移動緩慢,神人便鞭打石頭,直至石頭流血變紅。此傳說以“鞭石”暗喻神力相助或超自然現象。

  2. 湖北宜昌陰陽石傳說
    湖北難留山石洞中有“陰陽石”:陰石濕潤,陽石幹燥。百姓遇旱澇時,通過鞭打陰石求雨或鞭打陽石求晴,後引申為祈求自然調和的象征。


三、現代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查閱《三齊略記》《藝文類聚》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石》這個詞是指一種古代中國文化中常見的石頭,擁有獨特的形狀和紋理。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鞭石》一詞的拆分部首是“革”和“石”,總共有14個筆畫。 - 來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當時人們将一些長而平滑,能夠用來制作鞭子的石頭稱為《鞭石》。 - 繁體字:《鞭石》的繁體字為「鞭石」。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鞭石》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詳細列舉古代寫法,請諒解。 - 例句:哪怕時間已經遙遠,我們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關于《鞭石》的描述。 - 組詞:《鞭石》這個詞沒有明确的組詞形式,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專有名詞。 - 近義詞:目前我無法找到與《鞭石》具有完全相同含義的近義詞或同義詞。 - 反義詞:同樣,我無法找到與《鞭石》具有完全相反含義的詞語。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