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抱舋 ”。處于嫌疑危難之中;負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書》:“及今思之,上不能及烏鳥之報復,下未能減親戚之飢寒,抱舋終身,偷活今日。”
“抱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o xì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核心含義
指處于嫌疑危難之中或負罪,強調因自身行為或處境而陷入困境。例如《三國志》中曹植自述“臣自抱釁歸藩”,即表達負罪歸藩的愧疚感。
常見混淆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故意制造事端或挑釁他人”,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釁”字單獨含義的誤讀。
經典出處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 此處“抱釁”明确指向負罪心理。
文學引用
唐代元稹在《海侄等書》中寫道:“抱釁終身,偷活今日”,進一步強化了“負罪”的語義。
與“挑釁”的區别
“釁”單獨使用時确有“争端”之意(如“尋釁滋事”),但“抱釁”作為固定詞語,需以權威古籍釋義為準,避免望文生義。
現代使用頻率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建議使用更通俗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如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