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有現成的東西卻不加利用。《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 鄧九公 大笑道:‘姑娘,你現鐘不打倒去等着借鑼篩。怎的越説越遠,閙到來生去了?’”亦作“ 現鐘弗打 ”。《何典》第四回:“和尚道:‘現鐘弗打倒去煉銅!又不是正明交易,到是現消開割的好。正叫做賒三千弗如現八百。’”
“現鐘不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發音:xiàn zhōng bù dǎ
字面意思:字面指有現成的鐘卻不敲打。
比喻義:比喻有現成的資源或機會卻不加以利用,反而舍近求遠或錯失良機。
核心含義
強調對已有事物的忽視,常用來批評人“舍近求遠”或“錯失眼前機會”。例如《西遊記》中“現鐘不打打鑄鐘”,諷刺明明有現成方法卻選擇更複雜的途徑。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示例
《何典》第四回:“現鐘弗打倒去煉銅!賒三千弗如現八百。”
部分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事情已無法挽回”,實為混淆了其他成語(如“覆水難收”)。正确含義應緊扣“不利用現成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西遊記》《二刻拍案驚奇》等原著。
現鐘不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因時機與機遇未到而不能發揮作用。
現鐘不打的拆分部首是現(現代部首)和鐘(金字旁),筆畫分别為3畫和8畫。
現鐘不打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高足傳奇》中。故事講述了晉商高菜保為報複親戚的夫人上司曹司封之辱,挺身而出将主人曹安民推進水中而遭殘害的故事,并出現了這個成語。後來逐漸流傳開來。
現鐘不打的繁體字為「現鐘不打」。
在古時候,「鐘」字的寫法比較複雜,根據不同的場合和文獻記載,有「鍾」、「鐘」、「锺」等寫法。
他雖然努力了很多年,但由于種種原因,現鐘不打,一直無法實現他的理想。
現象、現代、現實、柱鐘、鬧鐘、報鐘
時機未到、時機不成熟、機遇未來臨
時機已到、機不可失、時機就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