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麗的文采。 明 高攀龍 《泰伯廟碑》:“夫文明者,非文詞繢藻之工已也。” 清 曾國藩 《緻劉孟容書》:“今世雕蟲小夫,既溺於聲律繢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謂讀聖賢書,當明其道,不當究其文字。”
“缋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缋藻”讀作huì zǎo,意為華麗的文采,多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辭的華美修飾。例如,清代曾國藩曾批評時人過度追求“聲律缋藻之末”,而忽視聖賢之道的本質。
引證與用法
與相近詞彙的區分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常見于對傳統文風的評價或曆史文獻分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緻劉孟容書》等清代文集,或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深化理解。
缋藻(huì zǎ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缋”和“藻”兩個字組成。
1. “缋”字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畎”,共6個筆畫。它表示文字之間有一條線連起來形成的樣子。
2. “藻”字的拆分部首是“艹”和“高”,共15個筆畫。它表示花紋繁雜的水草。
3. “缋”這個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書,形狀更像兩個絲線穿過并交織在一起,表示雜亂或纏繞在一起。
4. “藻”這個字是古代寫“草”的一種形式,它的本義是水中繁雜的植物,後來引申為辭章華美。
5. 在繁體字中,“缋”字和簡體字一樣。
6.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缋字的簡化形式是“繢”,藻字的簡化形式是“䒴”。
7. 例句:
- 他的書法作品華麗而缜密,字裡行間充滿了缋藻之美。
1. 格調:指文章或藝術作品的風格或修飾。
2. 紛繁:指事物繁多、雜亂。
3. 簡約:指簡單而不繁雜。
簡樸:指簡單而不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